此内容是说书会:《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课题》视频的演讲稿:
我并不是随意地介绍一些书,而是仅仅介绍一些我认为有意义的书籍,并且希望用我仅有的理解能力去为大家解读这些书,分享这些书的知识给大家。我会介绍《二十一世纪》的理由很简单:社群当中,有很多人处于迷惘的状态。现在的社会还是处于只是为了工作,为了生活而继续生活的一群人。他们很少会去关怀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更别说去关注现代二十一世纪有什么重大事件会发生,而未来又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基本上来说,人们会认为这些全球的重大事件,是由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学者,又或者是一些看似比较厉害的人物才有资格关注,而非轮到他们这一种普通人。他们会认为,自己更应该关注自己拥有的工作,该如何生活,就是这样而已。可是我认为,其实并不然。因为科技的发展,或者是这个世界正在往什么方向前进,地球发生了什么事。那些你看起来与你的生活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都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
举个例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我们面临温室效应,气候变迁,都会导致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人工能(AI)的发明,将来极有可能取代我们人类的工作,甚至导致我们失业和变得无足轻重。这一些一点一滴都与我们相关。
我认为,我们都应该要有自己的关怀,充实自己的知识,不能只在乎眼前的工作和生活,而忽略了更重要更庞大的全球课题。所以我希望透过介绍这本书,能够让不仅仅是那些我们看起来很厉害的人物有资格掌握这些课题,而是任何一个人,甚至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他都可以知道这类的课题。所以我希望在我读完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堂课后,我希望能以我所及的能力给大家讲解里面的内容。然后让更多的人可以知道,当然也包括往后的我自己也可以重温,在这二十一世纪现今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并值得我们去探讨与思考的。
那么我们开始吧!
哈拉瑞是一名以色列历史学家,目前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著有《人类大历史》与《人类大命运》这两部知名畅销书。
人类大历史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这本书几乎概览了人类的过去,检视一种几乎微不足道的人类,怎么成了地球的统治者。
《人类大命运》则讲述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讨论生命的远期愿景,思考人类如何成为神,智能和意识又会走向怎样的命运。书中的讨论非常有趣,有机会,我们会再介绍这两本书。
哈拉瑞在《二十一世纪》的序中就坦言,他只是个历史学家,他只希望能提出一些清楚的见解,尽量让众人可以公平地参与这一场辩论。而哈拉瑞认为,清楚的见解,就是一股力量。
这本书的主旨,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堂课》这本书想讨论的是全球性的议题,着眼于此时此地,现下时事,以及人类社会的近期前景。叙述现在全球正在发生什么事,如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选择又是什么。
这本书一共分了五个部分,而且讨论了一共21个课题。第一部:科技挑战,哈拉瑞其实是点出我们现今所面临的挑战,当中包括科技颠覆、人工智能、生态崩溃、气候变迁以及自由主义的瓶颈;第二部:政治挑战则检视各种可能的回应,包括维护自由与平等的核心价值,指出宗教、国族主义和文化如何分裂全球人类的合作;第三部:绝望和希望,则会谈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面对恐怖主义威胁、全球战争风险和引发冲突的仇恨和偏见;第四部:真相,既是检视后真相(Post-Truth),包括探讨假新闻,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第五部:生命意义,则是整合各种讨论,最后提问我们的生命意义为何。
作者的这五个部分与二十一个课题,都是与公众的谈话中写成的,并非历史叙述。每一个课题,都是这个时代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而在这本书中,其实每一个课题都没有答案。几乎每一个课题都没有结论,只留下问题,让我们去思考与讨论。而这些课题都非常严肃,甚至是如今大部分人都没有关怀的重要课题。
第一部分,科技挑战。现在的科技是颠覆式的发展。哈拉瑞在书中用了一个词,叫做“破坏性的创新”。这指的是科技的发展其实已经造成许多破坏是人类无法想象,而且也无法承担的。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是颠覆式的,也就是说科技不是用着一加一等于二的发展,而是2X2=4,4X4+16这样发展下去。
打个比喻:过去,人类要用一百年才能从马车发展到汽车,但现在,人类或许只需要十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就能从汽车发展成无人车。未来,人们可能只需要更短的时间,就能发展出现今人类无法想象也无法预测的科技。而这一些科技不停迅速发展,并不代表人类可以应对并且适从,更别说是评估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和伤害。过去的科学家发明塑料袋时,从来没有想过要怎么解决塑料袋难以分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人类过度注重发展,却忽略了科技所带来的后果,我们究竟能不能承受这些后果?我们还没来得及去思考这些问题,科技早已经超越我们,不断地发展下去。
未来的趋势,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哈拉瑞指出,人类的能力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身体能力,另一种是认知能力。过去,工业革命与人类的身体能力竞争。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与人类的认知能力竞争。不仅仅是人类的两种能力都可以被人工智能顶替,人工智能更是拥有两种超越人类的能力,那就是:可连接,可更新。
举个例子,一位人类司机和电脑的自动化驾驶,在面对交通规则的修改,人类司机可能不完全熟悉,于是常常违规,也因为每辆车都是个别运作的实体,所以两辆车到了十字路口,可能误会了彼此的意图而导致车祸。可是自动驾驶却不一样。自动驾驶是连接一整套系统,所以他们是一个整体,所以两辆自动驾驶车来到十字路口会有用同一套演算法来运作,减少交通事故。如果修改交通规则,自动驾驶车也可以第一时间更新。
届时,电脑将取代所有人类员工。现在或许言之过早,可是总有一天会发生。劳工将会从受到剥削,到无足轻重。因为劳工都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劳工将不被需要。因此,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可以是非常庞大的。哈拉瑞提出的想法是,与其想着怎么保护工作,不如思考保护人类。比如提出全民基本收入、甚至让人民活得更有意义。
哈拉瑞指出,人类会做出一项决定是由累积的经验进行演算而有的。当人工智能的演算法比人类高效率,那么人类就会依赖人工智能做出抉择。就比如,现在的我们在驾车时比起依靠自己的经验,更相信GPS提供给我们的资讯。如果有一天,谷歌能比我自己更准确算出我更适合什么工作,更适合与谁结婚,那么我们就会交由谷歌决定。
如今的我们,就像是被驯化的人类:我们现在正培育一种驯化的人类,产生的资料量惊人,而且能够像是巨大资料处理机器的高效晶片一样运作。就比如,如今的大学已经变成一个训练社会工作机器的功能,每个人对于大学的理解,就只是我要读这个科系,方便我以后找什么工作。我想当设计师,所以我就去读Graphic Design,我想当药剂师,所以我就去读化学系。而其他如中文系、哲学系、社会学系、人文科学等科系,则渐渐不受重视,甚至不停被质疑,读这个科系以后出来可以找什么工作?
我不否认,大学毕业后需要找工作,我也不否认工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套必经之路。但是,把大学等同于找工,完全是亵渎了大学的意义。更可悲的是,这些遭到遗弃的科系,也开始为了符合大众,努力制造一些物实的课程,比如中文系就加入出版课程、中国经济课程,这些原本与中国文学或学术毫无半点关系的课程。
我们已经越来越趋向被驯化的机器,正在等着成为这个社会工作的齿轮,日复一日地为工作而生活。但是,但人工智能即将取代人类的工作后,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转移一下学习与工作的焦点,提炼人类的其他能力?
大数据演算法抹去的不只是人类的自由,同时也可能创造出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人类将分裂出不同的生物种性。过去将人类分为贵族和平民;现在人类被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来,人类将分为不同种性。而平民将会变成多余的人。过去人们争夺土地;现在人们是争夺生产工具;未来,则是资料数据。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导致人民被剥削,而是直接取代人民,进而让人民失去工作。届时,多数人民将不再掌握经济价值和政治力量。而生物科技的不断研发,可能会将经济上的不平等,发展成生物上的不平等。现在,用钱买到的可能是物质和地位,未来,用钱买到的则会是生命本身。当小部分人掌握财富,他们用先进的科技获得健康、美丽、聪明、创意,延长生命,而这一切的代价又极度昂贵,可能就是人类分裂出生物种性的时刻。哈拉瑞提出的,不是普遍的贫富悬殊问题,而是非常让人惊讶的物种分裂问题。如果未来有一天,有钱人成了更上一等级品种的人类,将人类分成不同的物种,那么人们还能有平等吗?
下一期,我们继续聊!
欢迎订阅我的YouTube Channel:L&L 收看更多说书视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