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写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当前,散文写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
么呢?
1、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怀旧忆
旧题材的散文一拥而上,泛滥成灾。
2、节日性、季节性题材的散文应时而
动,如清明、端午、中秋、春夏秋冬四季
转换。
3、小女子散文、小男子散文流行病一
样泛滥,盛行不衰。
4、风花雪月、花草虫鸟、小情小调小
情趣,难登大雅。
5、受QQ空间日记文章影响,空洞无
物、云里雾里的纯情感类文字让人头疼。
一家刊物的征稿启示明确注明:纯情感文
章就别寄了,本刊谢绝登载!
6、跟风散文,鹦鹉学舌,食而不化,
比如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横空出世后,出
来了一批模仿者,可由于知识结构、历史
知识修养不够,思想深度不够,所以只求
形似,不求神似,更无超越,只能在写作
中大量堆积历史资料,冒充知识渊博,结
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7、游记文章移步换景,面面俱到,像
导游词、旅游广告,缺乏主观精神的积极
介入、深度介入,没有深层次的生活感
悟、生命感悟。
8、评论家所称的“书斋散文”也大量充
斥,这类脱离生活、远离红尘的东西,是
作者坐在书斋里拍脑袋拍出来的,除了风
花雪月、花草虫鸟外,就是从古诗词、古
书中往外套,利用他人资料、公共资源进
行二度创作,由于引用量大,以及见解流
于一般,缺乏“当下”眼光,让人生厌。
9、死抱着所谓“美文”的写作样式不
放,往往是作者经验老到,操作驾轻就
熟,语言表述华美,结构尽善尽美,在写
作手法上形成固定格式,起笔、镜像、资
料、古诗句点缀、结尾,形成固定流程,
初看无可挑剔,细看没有新思维、新立
意、新表现手法,不疼不痒,成为一
种“花瓶”式散文。
10、还有一些看似新、实已旧的散文题
材,如呼吁环保、反映农村留守老人儿
童,曾经是新意识、新题材,可随着一窝
蜂都来写,就不再是新的了,可还是有好
多人不去翻出新意,甘愿步人后尘。
二、如何实施突破
自从改革开放后散文打破杨朔模式以
来,散文创作的温和平静状态被打破,一
潭死水变成了激流彭湃,拉开了散文快速
发展变化的帷幕。面对当前散文新流派五
花八门的情况,我认为,吵得最凶的,最
流行的,不一定就代表了必然、必须的发
展方向,不一定就是潮流主导。因此,绝
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囫囵吞枣,生
搬硬套,盲目地追赶潮流,甚至走火入
魔。但是,这些流派既然能占有相当的市
场,肯定有着积极的、创新的、领先的东
西在里面,我们就应该在密切关注的同
时,积极地学习与吸收一切长处,提高我
们自己。
我建议先从我们可以做到的做起:
(一)要突出解决写作方向问题。
上边例举的当前散文写作存在的10类问
题,都是没有解决好写作的主攻方向。
散文创作有一个共识,就是“散文是我
的世界”,如果这一说法成立,决定
了“我”必须介入进来,取“在场”的态度。
而且“我”的介入,绝不光是当某一事件的
见证人,发言人,同时对生活有细致、深
度的观察,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和
理解,而且还要从人性的角度、生命的本
质意义上去体验,去感受,去把握,使内
部精神要高度介入。
有人主张散文写作中要去小资气,去贵
族化,有悲悯情怀、忧患意识,博爱精
神,要面向底层,写苦难,写痛感,写人
间大爱;还有的说散文作者要有担当精
神。这些主张,我同意。同时,要有辨
别、辩证的能力,使立意、基本感情正
确,避免失之偏颇。比如农村题材的东
西,好多作者一写农村就回忆过去的美
好,碾子、老井台、独轮车、针线笸箩什
么的,好像过去什么都好。真是那么回事
吗,那时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落后
呢,农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呢,问问过来
的农民怎么说,他们在骂我们书都念到驴
肚子里去了,不知屎香屁臭,他们打死也
不愿意返回去过那种连饭都吃不饱、甚至
饿死人的苦日子去。有出息的作者在写农
村的什么呢,他们在观察和把握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中,城乡二元格局条件下,农
村出现的新问题,如农民失地、农民进
城、农民摇身一变为市民、农村沦丧、农
村空巢、农村如何精神重建等等,抚摸现
在农民的创伤与痛感,表达作者的忧思与
忧患。诚然,过去农村物质贫乏,人们的
精神纯朴,人与人的关系是暖性的;而现
在,物质丰富了,人们的道德出现了滑
坡,人与人的关系因利益化而冷漠,这也
是造成一大批作者怀旧、忆旧的直接原
因。但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守旧与
进步、发展与破坏,必须辩证地把握,绝
不能够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能否有博爱与担当的精神,取决于作者
对生活的理解方法,以及所持的理念,也
就是取决于作者做人的境界。散文家和散
文理论家王克楠说:“文学艺术家的高层
次连着宗教,这是毫无疑问的。散文的第
一层境界是自我宣泄,第二层境界对于日
常生活有了新的发现,第三层境界是对他
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公共心理有所关注。
第四层境界是对人类无法克制的劣根性感
到悲哀.....我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五层,第
六层,乃至更高的层次,自己觉得自己能
做好第二层就不容易了。”所以说,做人
的境界决定着作者的题材选择与思想、情
绪表达。
作品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
必有一个“写什么”这样一个题材选择的问
题。一家刊物征稿要求的标准,对我们或
许有一定的启发性:
“本次散文作品主要吸收以下五大类作
品为主:①直面现实,深入内心,突出主
体解放的散文;②拒绝遗忘、追忆过去,
突出主体在场的散文;③忠于自己、体现
生存艰辛,突出自由呼吸的散文;④深入
底层、展现血泪,突出亲命于民的散文;
⑤个性表达,突出语言结构创新的实践性
散文。”
这段文字,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咀嚼咀
嚼呢?
我主张,我们的创作要想突破,要想有
所作为,就必须做到:有现代意识和人文
精神,要做到博爱和大度,仁慈和宽容,
悲悯与人道,要进行人性深度的挖掘,要
写出个体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有位名
家说:“中国文学为什么远离诺贝尔文学
奖,大概也和中国文人太机警、心性狭
窄、机巧和处处卖弄世俗‘聪明’与‘中庸’有
关。伟大的作品永远都是不动声色、大巧
若拙和指向宏大的。”
基于上边的认识,我们必须做到立足于
出新,除了立意的出新外,还要注意题材
出新,表现手法出新,别老在上边所说的
那些常规题材上、常规立意上转悠。
举一个例子。散文新秀、女作家格致在
题材上是怎么出新的呢?她写打篮球写要
掉裤子的感受,甚至写被人强奸的感受。
我们一般人会写这样的东西吗?在她的
《女子篮球赛》中,比赛、赢、掉裤子这
些意象作为女性来说关系着什么是再清楚
不过。主人公因为担忧裤子没有系紧,一
次次与赢球擦肩而过。“相对于进球得
分,阻止裤子下滑更为重要。但是这时,
把手从空中收回来再去援救腰部已经来不
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没有办法,没
有办法我就死定了。如果裤子掉下去那我
就死定了。巨大的恐惧笼罩了我。我的办
法不是想出来的,不是来自我的头部,而
像是来自我的身体。身体不用思考,身体
更迅速。身体的迅速它救了我的命。我的
身体它突然向地上跌倒。比眨眼还快地跌
倒。裤子的下滑在我的身体突然触地的瞬
间停止了下来。”、“我选择留住裤子,放
下赢。我选择尊严,放下利益。在那个赛
场上,你必须选择。生存是残酷的,只给
你一样。要什么,自己决定吧。”
格致的《转身》,也是一篇很有趣的文
章,在楼梯上,“我”与一个强奸犯(至少
是有犯罪企图)相遇。“我”从遭遇背后的
袭击,到让他妥协放弃,直至转身,瓦解
了他的攻击,无不充满着一场博弈的智
慧。而“我”在若干年后回忆这样一个时
刻,穿插着诸多的回忆和包罗万象的想
象,更是提升了这一次救赎行为的胜利意
味。善与恶的对决,弱势和强势的战争,
竟然简单地在一次转身后发生了截然不同
的力量转换。“我”从遭遇危险的受害者变
成了道德教育的施教者,尽管文章充满着
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可是无法抗拒
她的文章本身散发的魅力。我们说写个体
生活的感受,写生命的体验,说散文的立
意和选择题材,从格致的《女子篮球
赛》、《转身》里,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
开悟呢?
(二)要努力规避常规题材。
所谓题材出新,就是尽可能搜集、捕捉
地域特色或者陌生化的题材,不是人们熟
悉、熟知的东西。比如说海洋、海岛的,
沙漠、雪域的,偏远深山的,少数民族风
物、人文的,狩猎、巡边、地质探宝的等
等。距离产生美,人们都有猎奇的心理追
求,所以地域化、陌生化的题材更容易吊
起人们阅读的胃口。陌生化还有另外一层
意思,就是从人们熟悉的生活中,找出写
手们不常写的东西。比如《散文》上有一
篇《因为没带手机》,手机在现代社会司
空见惯,已经成为人们眼睛、耳朵一样离
不开的东西,在接待异地来访的朋友忘记
了带手机,用公用电话打妻子,妻子却恰
好关机,不能告诉他造访者的手机号,可
想事态多么严重。可我们有几个人写过这
样的题材?再比如一个女作者写现在的女
人依然不能进入家庭史册的《家谱》而愤
愤不平,在题材上肯定不容易与人撞车。
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老题材,又感觉非写
不行,怎么办?我的主张是:
1、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怀旧忆
旧文章,不是不可以写,而是必须出新,
必须有立意的突破,深度的挖掘。一些文
学网站专门组织这几类东西的征文大赛,
我想就是看谁能在这些老题材上翻出新意
来,写出深度来,“听唱新翻杨柳枝”。我
的《跟着父亲往前走》,也是亲情文章,
但就获得了六星网“父爱如山”征文一等
奖,《西南作家文学》也刊用了。接下来
我还写了《战胜父亲》,表现的是代沟和
超越上一代的题旨,还有《娘亲不管我的
事》,写得是母亲在我成长期故意放手不
管,使我自强自立,我想立意也是出新
的。
2、节日性、季节性的散文也如上办
理。
3、小情小调的东西,我看就不必写
了。陶情怡兴、自得自乐可以,上刊、得
精华就别指望了。散文写作的眼光要拓
展,题材也要拓展。不要写了大半辈子,
还老是围着老公转,围着老婆转,围着小
家家转,围着个人的那点小情绪转。要尽
量从小“小我”里摆脱出来,要彻底甩干,
不留水分。前天吃了片药,昨天赶了趟
集,今天上了几次茅房,那是日记,不是
散文。这个“大”,一是说题材要广,再是
说胸怀要宽。题材窄了,就像老是在炕头
大小的地上耕耘,不会有多大的收成。再
一个胸怀不能窄,小肚鸡肠干不成大事,
写文章这么高雅的事,岂是小肚鸡肠之人
所为能?
4、纯情感类文字是古今中外写滥了的
题材,也被称为永恒的主题,是红尘中人
最普遍的生活、生命底色的东西,因此写
写也无妨。但操笔为文时必须出新,不能
老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同时最好依托一
个主体事件(片段的),借助于形象,或
者有某种情绪的主攻方向,切忌遍地开
花,无藤可依;絮絮叨叨,云里雾里。
5、游记散文,现在旅游多了,我们作
为散文写手,一般是有游必记。我们在走
进大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性情时,山水的
人文光辉便照耀在我们身上,我们的智慧
在崇敬自然、赞美自然时得到显现,我们
的文化人格在感受和体验人文风光中得以
形成,而游记散文本身也在这样的精神活
动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因此我想,现在
写游记的理念是景物的客观和精神、情感
的主观两部分结合而成。要善于抓住最富
有文化内涵、思想内涵、精神感悟特征的
景观下笔,宏观地、选择性地、突出重点
地写景,写出景观的主要面目和神采风情
就好了,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你写得再
细,也顶不上一盘录像带。重点要放在面
对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时的深度感悟上
来,与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寻
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生命坐
标,灵魂坐标。
(三)要突出解决散文的立意问题。
这里特别想说明一点是,散文写作长期
以来一种遵循“形散意不散”创作法则。现
在有人在反对这一法则,说是过时了。依
我看在我们没有找到新的方法之前,不要
轻易丢掉这一看家本领,千万不要东施效
颦反露其丑,邯郸学步反丢本能。当然,
遇到确实有多义性的东西,不妨试试,方
法是,只客观叙事,包含了什么“义”算什
么“义”,让读者去解读他们的“哈姆莱
特”。
我有一个观点:散文成败在立意。立意
好,立意能处一个在高位,文章最少成功
了一半。所以说,立意好不好,对一个作
品来说,可以立判生死。这也就告诉我们
这,散文的立意,切忌一般化,切忌粗、
浅、直,一定要出新。
散文的立意如何是新的,如何是旧的?
我的理解是,新旧是相辨证而言,没有绝
对的新,也没有绝对的旧。也就是说,新
是从旧里衍生出来的。我们要善于从旧题
材中找出新意来,像罗丹说的:“用自己
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
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散
文》的封面上就有一句话:“表达你的发
现。”所谓“发现”,肯定不是大家熟知的
公共话题,公共经验。
举格致的《减法》为例。《减法》主要
写了“我”小学同班级中的27名同学,由于
各种原因一个个或成批辍学,还有被学校
勒令退学,像减法一样被减掉,到初中
时,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在这些被减掉
的同学中,其中有4个男生是因撬门进老
师办公室,偷了老师5元钱,并在老师喝
水杯里撒了尿,结果被老师发现,在操场
的全校同学面前,被迫喝下了有尿的水,
结果4个人都辍学了。27个同学只有10个
进入了初一,有10名同学被升初中的考试
减掉了。他们或因算错了一道数学题,或
因作文的思路没跟老师的思路走上同一条
道路,便被减掉了。而后,一个女生因初
潮,不懂得招呼,阴湿了裙子,被男同学
起哄骂作“妇女”、“小破鞋”,该女生因羞
愧而退学。因这一问题而退学的女生竟然
有三个。初二时,又被减掉两个男生,原
因是给女生写了情书,被报告到了老师那
里,被严肃处理,因此导致退学。到初三
时,只剩下“我”和另外两名女同学,但在
放学路上遭遇一个赤裸着身子的变态男
子,故意暴露男性生殖器让她们看,两个
女同学出于惧怕而退学,她们本来是想接
着上高中、考大学的。有人这样评价格致
的《减法》:“《减法》胜在文章主题
上,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反映
了面对城市文明,在偏远的农村仍然有很
多人被现代文明所抛弃,就像减法一样被
减去。文章独到地展示和概括了中国生活
中的一种普遍景象:人要想不被现代文明
减去,需要文明,需要知识,需要整个社
会文明的春风吹拂,需要成长过程中的心
灵的感悟。《减法》表现了一种珍贵的新
散文精神:从个人经验出发,真挚、执着
地探索公共经验,探索真正迫切的心灵和
思想疑难。”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小时候在学校时,
我们的同学不断有人退学,可为什么我们
对此却熟视无睹,没有想到里边有一个巨
大的思想蕴藏呢?格致却从们司空见惯的
这样一个人生活现象中,挖掘出了一个重
大主题。散文立意的出新问题,可以窥见
一斑了吧?
(四)要解决写作的表现手法。
——结构
考虑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是
起码的。文章的起、承、转、合布局要匀
称,自然,平滑。以叙事散文的正叙为
例,基本要有引入、发生、发展、拓展、
文眼点睛、结尾这样的结构程序。倒叙、
横截、延联、翻尾等为另例。层次要清
楚,衔接要自然,放收要游刃。另外,文
字节奏要留有空间,给读者以思考。不可
以塞满,要有空灵感,也不可以干瘪稀
薄,撑不起来。要有音乐的升降、强弱、
起伏感。
——表现手法
散文表现手法很多,以叙事散文为例,
我重点介绍一个很值得推荐的手法。
有人说,散文,处于再现性小说与表现
性诗歌之间的尴尬地带,但辨证地看,散
文也处于再现性小说与表现性诗歌的中间
开阔地带,兼有再现与表现的双重特点。
而这种双重性,恰恰构成了散文艺术形象
功能的特性。
在叙事性散文中,客观再现性比重通常
大于主观表现性,故叙事散文与小说艺术
比较靠近,甚至毗邻。当这种客观再现的
比重加大到一定程度,便可与散文化小
说、甚至跟小说发生重合。那么,我们何
不多借鉴一些小说的手法呢?细心的人可
能早已发现,上边说到的格致的散文,都
是使用了小说的表现手法,几乎就可以当
小说来读。
——叙述方式
要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做到切入点
好,进入、节奏快。有人说,在现在的快
节奏社会里,写文章前100字还见不到实
质性东西,就彻底没戏了,这话很有道
理,人家没时间和你慢慢磨洋工。所以,
要避免按部就班的开头方法和四平八稳的
叙述节奏,并尽可能避免冗长句子,形成
语言的弹性、灵动、韵律之美。同时,不
要一味地叙述,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画面和
细节的镜像和意象化的手段来展现和传导
意蕴,并且善于抓住最能打动读者、感动
读者的地方用笔墨,平均用力的缓慢推
进,不痛不痒的温吞水叙述,永远打动、
感动不了作者。
五是解决好语言问题。
文艺性散文的语言有朴素、华美、诗
意、婉约、简约等不同的风格,但本质是
要让人一口气能够读完。让文字勾着读者
走,这就是语言的最初和最后的目的。
散文语言忌直白的口语化,特别是本地
土话。有的语言看似白,却是一种机敏、
睿智、韵味十足的白,不是傻白,尤其表
述的事情蕴含大,分量重,是一种大智若
愚的语言态度。此外,散文语言忌故弄玄
虚,曲里拐弯,生怕别人看懂似的;忌缺
失灵性和弹性的扁平、呆板;忌“说教
式”、“评书式”;忌“全知型”硬塞给读
者。
还有一个倾向必须注意:散文的语言,
是为你的立意、思想性的东西服务的,当
然就不能太矫情。在语言以及情技、情感
的处理上,不能像妓女招揽顾客一样,打
扮得花枝招展,火辣辣地媚人。散文要素
颜朝天,要有静气,要内敛含蓄。要有思
想性的深度构成的意趣,能够勾住读者。
我对语言和思想性有一个比喻:语言是导
弹的运载工具“火箭”,思想性是导弹
的“弹头”,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可以进
行战略、战术打击的“导弹”。因此,真正
的好散文是“情、事、理”合而一体的,它
是真、善、美和知、情、意的高度通融。
散文的创作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像织布一
样,以事件为纬(竖),以情感为经线
(横),以文学语言为手段,最终为读者
提供一种独特的、生命的体验,从而彼此
产生一种心灵的碰撞和共鸣。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上面说到的格
致散文的语言特色。她是一位女作家,但
语言上却没有一般女子惯有的华丽、温
婉,而是极有男子之风。有评论家说:格
致的散文主要胜在语言上,其文字的节奏
像匀速行驶的士兵队列,敲着鼓,踏着步
子,从容不迫地走着他们自己的路,而不
管世界变成了什么。
(六)要解决好标题。
有人主张说:一半文章一半题。我非常
赞成,好标题决定着文章的面目,甚至是
内涵,决定着有没有高度,有没有吸引
力。如《满世界找你》、《走着走着花就
开了》、《天上的门》、《第三街呼喊第
四街奔跑》,《火车梦样穿过身体》、
《被拆散的阳光》、《子弹穿过脑颅的那
一刻》、《一个37度和零度的女人》、
《正版的的春天》、《笔尖上的河》、
《菊花绿了我就走》、《像鸟一样飞》、
《给狗让道》、《我只是部位活着》、
《行走在卑微里的雕塑》等,一看标题,
就想去读。
2015年1月27日星期二
好文分享(20)散文的秘诀
2014年12月29日星期一
放手
也曾想过
若真遇见
我们该如何是好
我想我还是会站在某一个街角
不让你看到
只因为我不想打扰
只害怕你解释不了
只知道现在你的心
他比我还重要
祝福有许多种
心痛却尽在不言中
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
才不枉费我狼狈退出
再痛也不说苦
爱不用抱歉来弥补
至少我能成全你的追逐
飞翔于你向往的幸福港湾
在这个草原的尽头
我知道
有比我更好的人在等着你
给 喜爱写作的你们(二十一)
相信很多人包括我都很头疼怎么写好一篇小说,当然写小说靠的都是经验,如果没有经验,就要磨练XDD
所以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很有帮助哦。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啦~
「寫形與寫意」這個主題,算是我當初在羅
列主題當中,執意要排入的一個題目;這也可以
說是談「敘述」的再進階,畢竟在寫作的時候,
如果想要描寫什麼景色或是模樣,通常會用敘述
文字來帶而非人物對話。(當然也還是有那種藉
由「口述」來傳達訊息的時候,不過就算是「口
述」,也可以用敘述來表達)
在這裡要先釐清「寫型」、「寫意」這兩個
詞會在我個人認知與解釋之下的意含。
寫形跟寫意是專指敘述裡面的「描述性」文
字,我認為就只有在「描述」人、事、物的時
候,才會講到寫形、寫意兩者之間的分野。(特
指描述人跟物、景色,講述事情比較……不會用
到這概念)
講到這裡,有點寫作經驗的朋友大概知道我
要講些什麼了,沒錯,是要清楚的描寫眼中所見
的形貌,還是僅靠簡單的線條、顏色描寫一筆帶
過?探討兩者之間使用的狀況,怎麼寫才能造成
比較好的效果?這就是寫這篇「寫形與寫意」的
主要目的。
寫形與寫意若掌握得宜,在敘述描寫的時候
可以更容易讓讀者掌握作者想表達的意象;講到
意象會令人想到顏色字跟數量、單位的應用;顏
色比較偏寫意的用法(我通常會用在「寫意」的
寫法上),數量、單位比較精準,所以偏向寫
形;當然這是我的分野,並不表示顏色就只能用
來「寫意」式的描寫。
就我的看法來說,「寫形」與「寫意」在使
用上的思考除了端看作者對筆下欲描寫的人、
事、物清楚的程度之外,也有「作品氛圍」這種
比較整體性的考量。
像我自己寫言情作品比較多,在美感上的表
達(尤其是女性的面貌)會多側重「寫意」的方
式,寫奇幻作品由於文字敘述比較強調「理
性」,所以「寫形」手法動用的機會要比言情作
品多。
講這麼多,不如直接來看看例子XD
例子A:
棠緋戴著冠,冠上的寶玉光彩奪目;她抬起
眼來,美貌耀眼,更勝珠玉。《蘭沐清泉墨含
香》
馬上的白衣姑娘衣袂翻飛,領上鑲著鮮明的
錦紅緞,卻及不上那口小巧朱唇嬌豔,俏鼻挺而
標緻,還道以為是個似水美人,再往上瞧,那雙
眼如兩丸黑玉卻顯得靈動而剛毅,而那雙眉,細
淺且蘊藏著淡淡英氣,容貌清麗,髮色烏黑亮麗
如緞;畫龍點睛似的,那頭上的翠綠玉簪盤於髮
間,饒是策馬飛馳亦是紋風不動,又見其姑娘一
絲不苟的一面。《征夢謠》
那張本該是月牙兒狀的俏臉,就因她貪嘴,
活生生成了豐腴的胖瓜子,只是面容雖圓,卻因
近來偶爾練武,倒也顯得穠纖合度。
靜韜好打扮,蛾眉潔淨、又細又長;鬢髮梳
得輕薄,隨風搖曳翻飛;臉上敷著淡粉,不僅看
來精神,也顯其俏麗明媚;那雙眼兒靈動顧盼,
明眼人一瞧便知是個淘氣姑娘;精緻圓潤的俏鼻
配上那張小巧檀口,秀氣雅緻。《智令曲》
這三段文字都是在描寫女子容貌,但就我自
己的看法,第一段描寫棠緋的短短一句話,讓我
印象很深刻;後面兩段,一是描寫韞卿,二是韞
卿的妹妹靜韜,都是採用比較傳統常見的描寫,
雖然在描寫五官的時候,是存在描寫順序的從上
到下,把眉毛、頭髮、眼睛、鼻子一個一個的寫
下來,但是讀者或許不會記住這些描述文字。
不過作者這樣寫,有時候也不是為了讓讀者
記住,而只是為了表達「姑娘美貌」這樣的概
念。
寫形(韞卿、靜韜)跟寫意(棠緋)的句子
都是為了表達「美人」這樣的概念,花的字數卻
不成比例,而且「美貌耀眼,更勝珠玉」這樣短
短一句話,顯然要比描寫「鼻子怎樣、眉毛怎
樣」這類敘述文字來得更有力量、更簡短。
接著景色的部份也舉個例子說明。
例子B:
江面偶有幾片浮冰,給畫舫碰著了,有如碎
玉輕響;畫舫行得極緩,放眼望去,江面無波,
遠方山頭給漫天冰雪覆蓋了,一片潔淨雪白……
她忽地將手伸出傘外,掬起雪花;轉瞬間在
掌心化了,沁涼如玉。寒風拂面,此刻卻令棠緋
感到清新舒暢。《蘭沐清泉墨含香》
提列塔橋是連結卡波夏河兩岸的交通要道。
它建於王國九十二年,為著名的建築師,提
列.坎培爾設計;兩端石塔高二十七公尺,橋面
本身與河面差距十四公尺,石橋總共分作三段,
第一是從凱吉特方向一直到中間沙洲,總長一百
一十七公尺,第二段是建築在沙洲上的石孔橋,
是三段中最長的一段,最後則是沙洲通往多瑪魯
城的第三段,總長兩百零一公尺,如此結合,才
完成了這跨越六百二十三公尺的驚人傑作。
經過塔橋,希耶兒往底下看,河面的水光閃
耀著陽光的耀眼光芒,一旁的麥田在薰風的吹拂
下形成一波波麥浪,美不勝收;卡波夏河為王國
的第一大河,每年夾帶著大量泥沙,不知經過多
少年,這才與她的支流一同沖出廣大的多瑪魯平
原,孕育出多采多姿的物種。
後來我發現我較為後期的作品都不太會把字
數花費在無謂的寫景上XD(前期的作品則是不
會寫……)
「蘭墨」這段文字我覺得很有意思,這樣的
景色是藉由棠緋走出畫舫這個動作所展開的連串
鋪排,從視線最低的(或者是「感覺」到的)浮
冰,放眼望去,江面無波,遠方山頭則是被冰雪
覆蓋成一片雪白;是一個由遠而近,一直延伸到
江面、山頭,還有一個沒寫出來但一定會看得見
的灰白天際,這樣一個廣大的視野,利用寫意的
方法勾勒再恰當不過。
至於我沒發表出來的作品,會把塔橋每段長
度寫的這麼精準,除了表示主角對此建築的了
解,多少也有展現要跨越的河道寬廣的目的;利
用可想像、測量的實際單位拼湊出這樣一座巨大
塔橋的分段與長度,不過在我看來,看這段文字
的時候就很像「國家地理頻道」在介紹某偉大工
程巡禮的時候,秀出來的設計草圖XD
後段希耶兒看到的景象偏向「寫意」手法的
大範圍景物,兩段敘述結合起來算是混用。
當然會故意這樣寫也是為了配合故事的氣
氛;這故事背景雖是虛擬,不過很明顯是偏向西
方背景;我讀翻譯文學作品通常都能從中感受到
文字當中一種特有的「理性」分析的味道。以我
個人要求自己「寫什麼像什麼」的目標來說,學
習翻譯作品裡面的敘述口吻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講到這裡,對於寫形與寫意的手法,根據我
的經驗跟想法,在使用的原則上我想應該可以粗
略的做個歸類:
寫形:小範圍,或是單一物件,作精確、細
緻而完整的描寫。
寫意:從小到大範圍無所不包,通常是複
數、複雜的物件,以物件外觀的線條或顏色作大
略、總括的描寫,或是模糊的描寫。
以景色來說,一個有山有水的世外桃源,說
要用「寫形」如何精確的描寫都是白搭的,絕對
不如一幅畫、一張照片來表達要精確、直接;所
以以文字擅長的領域來考量,大多描述性的文字
都會盡量偏向「寫意」的角度會是比較正確的方
向。
講到這裡不免抒發一些個人的想法;我常看
見許多作者為了描寫故事人物的打鬥場景,而把
每一招、每一式都盡可能的講解到非常精細,甚
至可以說讓人厭煩的程度,(例如一拳從腰部出
發,由下往上揮動,直接往對手下巴左側招呼過
去……類似這種的)而且寫的時候絕對不是短短
兩三段了解,很有可能是一整節兩三千字,有七
成以上的文字都在描寫人物「怎麼打」。
要不就是把從小熟悉的漫畫、動畫、遊戲表
達的方式直接用在作品裡面,讓讀者哭笑不得,
(最常見的就是奇幻玄幻作品,用魔法那個已經
變成大家普遍可接受的認知,好吧那算了……問
題是武俠作品也這樣搞,弄得每個人真氣都有顏
色,好像可以看得到?又不是七龍珠的劇情X
D)我只能說,那些作者沒有清楚了解文字的
「長處」與「短處」。
文字擅長描寫的是細微的心理轉變,那是戲
劇演員不管演技多高超或是漫畫旁白加了多少O
S(加OS表達就表示用「文字」嘛)都很難表
現的東西;至於景物、畫面等處理完全是文字的
「弱項」;文字花了兩、三萬字描寫兩個人打得
多麼驚天地泣鬼神,不如直接請演員吊鋼索用特
效來得簡單直接。
雖然我這麼說,不過有的時候文字針對人、
物作詳細的描寫還是有所必要的,「寫形」的手
法在小說裡面還是有用的,在展現單一物件時,
把物體(或人物)的大小、形狀、顏色等資訊詳
細展現給讀者知道,如果是讀者必須了解的資
訊,自然仍是有花字數描寫的價值跟意義。
至於「寫意」會是小說作品當中描述文字比
較主要的寫法;我則是根據自己的寫作經驗,羅
列以下幾條「寫意」時比較常用的手法,或是說
需要注意的要點。
一:善用譬喻
利用手邊常見,或是前面曾敘述過的事物來
直接比喻所要表現的主體。
例如例子A描寫棠緋面貌那句話就是;她頭
上戴著冠,但美貌耀眼,更勝珠玉。雖然珠玉等
器物與人美貌這點不能劃上等號,只是運用「耀
眼」這兩個字自然的把珠玉與人物連結在一起,
這樣的譬喻法於是成立了。
或是看看這個例子。
例子C:
她身披雪白輕裘,頸項上圍著禦寒圍巾,此
時雖是寒冬,可衣裙間卻是綴滿了豔麗牡丹,一
時望上去,還誤以為自己入了花叢。
頭髮綰了個高髻,以木簪盤穩了,簡單而高
雅;她雖未妝點,可人比花嬌,衣著上的牡丹與
她一比,亦是黯然失色。
不,即便是真正盛開的牡丹,也比不上她一
顰一笑……《蘭沐清泉墨含香》
以花比喻美人在古代的詩詞裡面並非少見,
牡丹更是極能表現鮮艷花色、樣貌的,拿來比喻
美人再恰當不過了。
二:以小見大
或者是說「以局部代替整體」,簡單的說,
要形容景物之美、人物之豔麗,我們可以不用以
文字作順序上的鋪排(雖然這也是常見的手
法),而是緊抓住景物上的要點或是人物身上的
某點,做重點的敘述。
例子D:
生如其教。果見嬌娜偕麗人來,畫黛彎蛾,
蓮鉤蹴鳳,與嬌娜相伯仲也。蒲松齡《聊齋誌
異》.嬌娜
甩著車鑰匙走過巷子,推開雕有常春藤握把
的木門,迎接他的是熟悉的昏暗光線,以及薩克
斯風的深情吹奏。《獵.魔者》序
第一句是形容美人,是蒲松齡嬌娜裡面的文
句;畫黛彎蛾講得是眉毛用黛青畫得又彎又細,
而蓮鉤蹴鳳嘛……自然就是小腳啦XD這展現了
當時人的審美觀,他們認為小腳漂亮,有小腳的
就是美女,這句蓮鉤蹴鳳我讀來印象很深刻。
而後面這段先是講木門上雕有「常春藤」,
以這樣一個景物代替刻有精美花紋的木門……一
個擁有精美造型的門把的門,總不可能只是個平
板破爛的門吧?XD昏暗光線與薩克斯風的吹奏
則是我對酒吧的刻板印象。
三:顏色為先、線條次之
這個部份則是根據人在看文字的時候,我認
為比較容易出現印象的字眼作描寫的排列優先順
序。
人穿衣有顏色、景物描寫也有顏色,尤其是
在描寫景色的時候更是;我們是否常看著大片綠
地或是藍天、海洋而覺得美?顏色在文章中的影
響力是很大的,所以之前才針對「顏色」字的使
用作一次比較完整的心得發表。
至於線條的描寫則在顏色之後,當然線條也
可以直接說成「形體」;形體描述在讀者觀念上
的歧異差別比較大,每次講到形體就扯上單位又
覺得有點死板,所以如果不是很有把握,或是有
必要的話,形體描述通常是可以被省略的。
看看以下的例子。
例子E:
那女子一身松花青袍,襟口鑲著湖綠錦緞,
頭戴雪白綸巾,英姿颯爽、明媚動人。她彎開唇
兒,俐落的下了馬,只見她向那白馬呵氣,白馬
身形漸小,最後竟縮成了巴掌大;她掇起,仔細
視之,乃一木馬也,以桃木刻製而成,模樣精巧
可愛。
將馬收入袖中,朝大門走去。蓮足款擺、綠
波輕漾,一派閒適優雅;揚起掌來,正欲叩門,
不料大門登時洞開,裡頭一麗人,已率先來迎。
《榆弄影》
這篇作品我發表過,還沒貼到小屋來;《榆
弄影》這部作品滿有意思的一點是每個主要的人
物(尤其是女子)都會有個足以代表她在作品裡
頭的「代表色」,女主角沐琬榆的代表色就是那
身「松花青袍」,由於衣裳是綠色,走起路來自
是「綠波輕漾」,綠色是我個人特別偏好的顏
色,光這樣敘述就覺得很讓人感到舒服;面貌的
部份呢?只說氣質是「英姿颯爽」表示她並非普
通的嬌弱女子,五官則是一筆帶過的「明媚動
人」。
有沒有覺得跟《嬌娜》裡形容松娘的文字有
點接近?XD我坦白說,《榆弄影》此篇參考原
形,就是《嬌娜》。
四:先大後小
這點主要是我自己描寫景色時主要的思考模
式。通常我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會有個既定順
序,由遠到近或是由近到遠,記得在描寫景色的
時候一定要小心的是,要安排出一個讓人可以追
尋、參考的「動線」,如果忽遠忽近、時大時
小,景物描寫不容易跳出來,也會讓人覺得雜
亂。
不過雖然有時候由遠而近,但望向遠方時,
最大的通常會是天色、山、河海等背景;那或許
在順序的安排上會有些顛倒,但無所謂,因為人
眼通常會先注意到最醒目的物體,而那很可能會
是最大的目標物,所以儘管最大的目標可能在最
後面,我仍是會建議先寫。
五:不宜過多
不管是寫形還是寫意的文字都好,終究屬於
描寫,不應該,也不會是故事的重點,所以在書
寫上,盡可能簡短有力,三、兩句話帶過是最恰
當。
例子F:
早上七點,陽光照耀著平靜無波的卡賽那
河,河畔兩旁的建築一如晨間白霧,靜靜的彷彿
瀰漫在空氣中;街道上已有行人,尤其是年輕學
生,這個時間大概都已經起床,準備前往學校聆
聽上課鐘聲。《獵.魔者 1-1》
還沒公佈的「獵.魔者」片段XD沒意外的
話,這一節應該會在下星期三作發表= =b
這樣短短一個景色描寫作為開場白,然後緊
接著就會是主要人物登場,帶入劇情。
至於寫形的部份,描寫的原則大致上跟寫意
差不多,不過在描寫形體的大小上,為了不要這
麼刻板,也有個實際可參考的大小,我通常習慣
用「巴掌大」、「硬幣般大小」等實際可見的物
體或參考基準來做描述。
有人可能會覺得「巴掌大」並不客觀,因為
每個人身高不同,手掌大小也不同,只是作者的
意思並非要求一個統一的測量數據,而是「差不
多」就好,每個人的巴掌大小不同不是重點,重
點在於是否能直接的透過自己的手掌了解到該物
體的大小。所以每個人儘管「認知」不同,但
「巴掌大」這個印象卻已經清楚而且成功的樹立
了;這就是作者要的。
注:以上转载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