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星期一

為什麼我會拒絕安利(Amway)

為什麼我會拒絕安利(Amway)?
#請注意我在這裡無意貶低任何做安利的人
#我中學時也了解過安利
#這篇帖子主要是分享我的故事

前個星期,一個從來沒主動聯繫過我的師長突然和我聯繫,聊聊我的生活。他和我的談話主要是生活怎麼樣,疫情之後讓你了解了什麼諸如此類的。我也以平常心回答,過程很平凡。

直到前兩天,他突然告訴我她有一份“事業”覺得很適合我,想要和我正經八百地進行一次視頻談話,我雖然在過程中已經提問是否為營銷,但他拒絕回答,甚至還反問我覺得他像是會做營銷的人嗎?我不擅長推脫,最後只能硬著頭皮接受了。於是,我們在週六那天進行了長達3個小時的視頻對話。在前一個小時半的時間,他幾乎沒有透露過他的工作真正的“名稱”,而是以“G5”這個代名詞向我訴說這個工作基本的內容。開頭的一些都是幌子,包括我們每一天都需要基本開銷,如果不要去零售商買東西,可以去“G5”買,因為G5是批發商,所以價格更便宜,更何況我們與G5是夥伴的關係,所以購買的同時也會獲得盈利。

這裡縮略一個小時半。直到他介紹完,才和我說其實就是Amway,並和我說加入Amway的種種好處,包括金錢、時間、保障三大主要命題,要讓我確信加入Amway以後成功到達某一個成就點(例如鑽石💎會員),你儘管在不用工作的前提下也可以獲得金錢,甚至有時間陪伴家人,以及有更多保障,不用害怕像疫情突然失業等的突發狀況。我並沒有否認Amway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我質疑的只是每個人的能力以及可能達到(三大好處)的巴仙率到底有多高。之後的一個小時,他就整整耗了一個小時對我灌輸“成功學”的觀念,告訴我人只要積極向上,就沒什麼達不成的。我一直以緩兵之計推脫,說我再考慮考慮,但他態度非常堅決,甚至把我拒絕的諸多理由都以“成功學”的理念一一反駁了。最後,我真的差點就被他硬拉進去,但我在他發給我表格的時候硬生生緩下來了,我說讓我考慮一天。

我在隨後真的有認真考慮,但我主要覺得自己不喜歡營銷的工作(這是個人喜好,無關工作本身的價值),所以我就拒絕了。但沒想到他回复我時和我說:“沒關係,接受和了解安利的人本來就不多,就像世上不平凡的人本來就不多”。我在隨後沒有再回复。直到今天,他突然又訊息我,告訴我他在面子書上分享了一篇文章,那個“#”裡面的藍色字是特地寫給我看的,叫我去看一看。我就去看了以看,他寫的是 #接受富貴的人不一定平庸 #拒絕富貴的人不一定高雅
好的,換言之就是說我自認為高雅,也自認為他平庸,但請注意我從來沒這麼說過。

也是在這個點上,我決心把這個故事寫出來。

第一,我從來沒有鄙視過amway,一直以來只是認為自己不適合做營銷,也不喜歡做營銷,就像一個人不喜歡畫畫,也不擅長畫畫,難不成就是鄙視畫畫嗎?

第二,你在此前從來沒有主動聯繫我,聯繫我的那一刻我是受寵若驚的,但如果是打著“做生意”、“聯絡生意夥伴”的目的,跟一個從來沒主動聯繫過的人進行聯繫,想要把我拉進你的生意當中,說真的,我很難受。

第三,一開始你說要介紹我一份事業,我問你是否為推銷的工作,你否認了,甚至還反問回我你看起來像是會做推銷員嗎?從這裡看起來,是你自己心裡覺得這份事業不適合你,是你自己覺得職業有分貴賤,但我從來沒有這麼劃分過。

第四,你不和我坦白,一再隱瞞我,要我和你視頻對話才肯告訴我答案。我知道你擔心的是我知道後會直接拒絕,但你這種隱瞞的方式難不成就是正確的嗎?你在視頻通話之後,前面一個小時半都故弄玄虛,直到最後才肯坦白,你不覺得這對我來說有點不公平嗎?一直被動的我,也有權利選擇我想要聽與不聽的內容,我有權利一開始就知道你的真正目的。

第五,你是我的師長,我敬重你,所以我還是願意聽完你和我說了整整三個小時加入安利會帶來的各種美好生活。因為如果是其他人,我會直接掛斷電話。我也沒有完全否認安利的利益,甚至覺得也許可以嘗試購買它的產品,但也僅限於此而已。我不願意加入,但你卻不斷地用積極向上的理念強加於我,似乎有點無視我的個人選擇。

第六,你在我拒絕之後告訴我接受安利的人不多,就像世上不平凡的人也不多。換言之,你自命非凡,我亦無反駁,只是想讓這件事情就這樣隨風化了去。

第七,你覺得我可能有點死腦筋,你需要再對我一番灌輸才可以。所以你直接在面子書上寫了一段話,還說特地寫給我看的,叫我去看。結果卻是說我自認清高,覺得你平庸。我從來沒這麼說過,為什麼你非得把拒絕你的人踩了踩你才心滿意足?為什麼你覺得所有不認可你的人都是那些腦子想不通,有問題的人?尊重彼此不好嗎?

做安利,我從來不覺得有問題。但真正的問題就在於,當一個事物成了一個信仰,使人過度沉迷,不論是宗教、觀念,還是安利,它就是一個問題。做安利的人始終保持積極向上,是好事,但沒必要把自己的價值強加在別人的頭上,覺得積極、樂觀的態度就是好的,其他的人就是不好、有問題、墮落。那安利豈不成了一個絕對的神?

做安利,你可以向任何人探討你的事業,但切莫視每個人為你的生意夥伴,包括你的親人、朋友,那些曾經很重視你的人。即便拒絕你,也請尊重。

2020年11月19日星期四

何有華案件

在這帖子裡面有一個請願書支持免除何有華的死刑。我簽了。
但坦白說,我的立場並不是100%地站在免除死刑。在廢死的課題上,我的內心也一直存有疑惑。我看了很多評論,決定寫一篇帖子,希望能夠從中梳理一些支持死刑的原因,並試著反駁,希望能夠從中回答到自己的疑惑。

第一,販毒是他的個人選擇,既然選擇了走上這條路,就應該承擔他應有的責任。
我承認以選擇去定罪一個人是個可靠的論點。但我覺得事情並不是只有正反兩面那麼簡單,販毒也可以不是自己的選擇。可以是想要賺外快發大財的狀況,也可以有走投無路被迫的狀況。同樣的,吸毒有部分也並不是出於個人的選擇,或許是受到陷害或受到迷惑。事實上,我並不認為即使我反駁了“選擇”這個論述,人就可以不用為他做過的事情負責任。我在這裡只是想要解釋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我認為一個人出問題,很多時候並不是歸咎於個人身上就可以解決了。最容易說的例子就是一個國家的犯罪率上升還是下降,並不是靠這個國家運氣好不好,剛好壞人比較多,或者好人比較多,而是這個社會是否出了問題,教育是否出了問題,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間接導致,只解決了一個壞人,並不會解決整個問題。

第二,既然明知道法律說了販毒是死刑,那麼他都不怕死做了這些事情,就應該接受死刑。
我們都知道犯罪會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以法律作為唯一的基準是對的嗎?感覺這個說法就很像把法律視為了上帝般的存在,法律說什麼就是什麼。要知道,法律也是人定制的,法律也有疏漏,法律也有惡法,所以才需要不斷去調整。如果今天法律把偷東西視為了死刑,那麼你還會用這個論述,說我明知偷東西是死刑,還要去偷是罪有應得應該判死的嗎?顯然不是。就算今天法律真的把偷東西變成了死刑,也難保許多小偷會因此而怯步。很多時候,一個人偷東西是在抱著賭博的心態,更多時候是認為自己會幸運逃過法律的制裁。就算真的有些人意識到自己可能會不幸運遭殃,但他們也可能會冒著風險去做那件事情。假設我因為非常貧窮潦倒而去偷錢,我明知道偷錢是死刑,但我還是迫不得已,也抱著僥倖的心態一試。結果直到最後我被判死,而我該死的原因就因為法律是“老大”,它說了算,我不應該明知故犯。我判死並非因為我幹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所以才被判死。那麼,這樣的法律不恐怖嗎?如果什麼法律都是對的,那麼法律就不需要省思,不需要修改,不需要去理那些法律疏漏,更不用去處惡法,就算不公義我們也照樣去遵循就好了。

第三,毒品害人不淺,禍害的是整個社會和國家,他做出來就必須要承擔應有的代價。
這是我最難以反駁也是最糾結的一個點。因為我知道毒品的危險,許多被毒品摧毀的家庭,被各種癮君子犯罪侵害的無辜社會。一旦吸食了毒品,就難以回去。我也試圖站在受害者的心態嘗試去想,如果我是曾經被毒品無辜被摧毀一生的人,那麼任何理由都難以說服我去原諒這個人。
但是,我還是想嘗試在這裡先說一下我目前傾向於接受廢死的三大原因。

第一,冤案。
為了避免有冤案的發生,所以我們寧可放過不可殺錯,廢死就是要給那些冤案的人有機會重新翻案,還自己一個清白,如果因為死刑被判死了,一切都不能夠重來了。
我們不能假定我們擁有上帝的視角,可以輕易判定這個案件是不是冤案,因為人也有疏漏的時候,法官也是。退一步說,如果何有華這個案例並不是冤案呢?那確實用這個點無從反駁。

第二,人權。
每個人都有人權,即便是犯人也如此,我們無權決定一個人的生與死。
何有華的案例,也有人嘗試以人權來說服大家免除死刑。每個人都有自由生活下去的權利,這是人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即便是這個人犯了法,我們不可以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
但同樣的,也有人反駁,那些被他害的人本來也可以有自由快樂的生活,但卻確確實實被他害了一生。販毒傷深遠,甚至比殺人犯的傷害更大,他的毒品可以傷害幾十幾百個個體和家庭,甚至整個社會。在他販毒時,難道就沒有想到他也在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嗎?
讓我糾結的一點是,在一個人剝奪了另一個人的生存權利後,那個人是否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存權利?我覺得有待爭議。
然而,我最終還是傾向於認為如果在傷害不持續的情況下,我會更想要保護所有人的人權。也就是說,如果已經確保了那個人不會再繼續作惡,那麼就沒有必要加以判死。

第三,法律的最終目的。
法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人類創造法律目的是為了要維持社會的和諧與安寧,即便不是法律,所謂的規則、條約等等,這些的創立都是為了確保人類可以有秩序地共同生活下去,主要要求的是人們去遵循。因此,法律的存在主要是讓人守則,以確保人類在互相不傷害的狀況下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不守則的人,就要被懲罰,並把壞人從好人群中隔離出去,確保他們不會破壞社會的和諧。如果認為殺人就要償命,這是復仇的心態。它不能徹底解決罪案發生的根本。
何有華的案例,放在這個點來說,確實只是要制止他繼續販毒禍害更多的人,就已經達到了法律的最終目的。我也不打算以什麼“希望他改過自新”崇高的價值觀來說,畢竟我也不是善良的人,我可以選擇不原諒他所犯下的罪,但我不得不承認法律存在的目的。如果我支持死刑,那麼我也成為了那個間接想要害死人的人。

所以,我簽了。

2020年9月1日星期二

蝴蝶結

一段感情,一段關係,就很像打蝴蝶結,需要雙手去建立,但當感情破裂時,卻只需要一隻手輕輕一拉,就能把一切都拉開,彷彿這個蝴蝶結從來沒有過。

2020年8月26日星期三

杯麵

你從櫃子裡翻出大減價新買的杯麵,熱水壺裡的水還剩一大半,你只是開電任由它重新沸騰。那是一個最普通牌子最普通口味也最廉價的杯麵,但你從來不理這些,那不是你吃杯麵的理由。

在抑靜悶燥的小空間裡等待水沸騰,旁邊有手機,但此時的你不屑一看。你知道手機裡不會有你想關注的東西,不論是朋友的新動態,以前關注的十幾種新聞專頁,都不會是你想知道的事情。

撕開杯麵的包裝紙,你想起同事提醒你杯麵的不營養,你開始佯裝自己很懂得杯麵。用熱水洗過了一輪麵,才開始將它裝進自己的玻璃杯子裡,拿出自己的鐵筷子,一口一口地咀嚼。

但你明明沒有很餓,但你還是將它煮來吃了。麵的塑膠味比咖哩味重,你每吃一口,越懷疑自己的行為,不知道自己在做著什麼事情。什麼是對的行為,什麼是錯的行為。你吃杯麵不是為了充飢,你知道這個。

你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過著上下班的生活,這個時候的自己確實最適合來一杯杯麵,襯托襯托上班族的自己,忙碌之後的悠閒,最後只剩下一片空白。彷彿吃杯麵就能夠填補這一個空缺。

麵吃完了,你才開始喝湯,湯是咖哩粉的味道,伴隨著淡淡的泡麵味道,你太眷戀喝熱湯,總是毫不猶豫將它一飲而盡,忘了同事的叮嚀。其實同事的說法你也是不聽的,吃杯麵從來就不講究健康,如果講究就不會吃它,你只是腦袋放空後無所事事所做的舉措。你的腦袋似乎只有上班時是不會放空的,嗯……很像也不是這樣。

你在想下次買的杯麵要不要換個東炎口味的,咖哩的有點膩,但膩著你膩著你其實還是會吃,這其實也沒差。現在的你失去了所有興趣,彷彿買什麼口味的杯麵都不是一回事。吃完了之後,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吃,為什麼還坐在這裡,為什麼在這裡。

辦公室同樣也有杯麵,但你在工作時幾乎沒心思碰它。杯麵會使人放空,你是這樣覺得的。同事們也不常吃,他們總愛叮嚀大家用健康的方式吃杯麵。最健康的方式就是泡著泡著意識到它的不營養後,整杯倒掉。

如果說杯麵是一個不營養的充飢物,那我知道為什麼一開始時你會吃杯麵了。

那和你很搭。

2020年5月5日星期二

流浪漢

有一座天橋,靠近巴生港口。橋上是人來人往的車輛,繁華的地段,偶爾會有檔口賣馬來糕點和椰水甘蔗水,橋下是陰暗處搭著一個又一個小帳篷,在那裡野餐的人們,把那兒當成了自己的家。


天橋的十米外是一個公廁,四周是一個很大的草場,但幾乎沒人打理,雜草叢生。附近走路便能到一些便利商店、小吃中心,偶爾會有路人在天橋下經過,有時也會來散步。


在那座天橋底下,我遇見過一名流浪漢。


這裡除了他,也有幾名流浪漢和乞丐。有些有自己的家,只是白天在這兒乞討,有些把紙皮箱當成夜晚睡覺的地方,有些會像他一樣搭帳篷,但沒過幾天便會被家人接走。


和別人不同,他堅持把自己的身份稱為流浪漢,而不是一名乞丐。他說,流浪漢只是居無定所,他從不向別人乞討,他有自己的生活。


白天的時候,他會站在馬路旁,找一棵看起來還龐大的樹,坐在那兒畫畫。有時候畫天空裡的白雲,有時候畫車輛,有時候畫一個人坐在大樹下的自己。


偶爾有路人經過,替他買一副畫。他也從不在乎自己畫的畫究竟能否被賣出去,只是執著於自己想要畫什麼。


曾經有個路人不買畫,只是把錢塞給他,他二話不說便叫住了那個路人,並把錢退給他。


他說,我只賣畫,不乞討。那個路人一臉疑惑,最後悻悻然離開。


我和他開玩笑,乞討的都變有錢人了。


他卻說,那不是他的目標。


我沒繼續說話,只是不停地想,這麼一個有原則的他,最後又會如何。


夜晚的時候,他會靜悄悄地坐在一邊的草地,他不會作畫,卻還是那麼認真地看著眼前的風景。那一片草地的雜草已經高過人頭,他坐下來時幾乎什麼都看不見,但可以聽見蟲鳴聲。他告訴我,這裡以前會有螢火蟲,不多,幸運的話可以看到兩三隻在草叢中漫天飛舞。


那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在了?我問他。


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回答。它們不常出現,彷彿居無定所。


後來我們沒再聊天,只是讓此起彼落的蟲鳴蓋過沉默。


他的生活簡單、無聊,乏味得來卻非常有規律。我初來時,還會看他白天作畫,夜裡聽蟲鳴,但後來也沒什麼和他在一塊,他總是不需要人陪,也可以如是過每一天。


我後來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印刷工廠裡操作機器的員工,工作不複雜,只需要不停地重複放染色劑,加紙張,按開關按鈕。


因此,便也決定離開那個地方。


最後一次見他時,他依然在那棵大樹下作畫。我和他說了我的決定,他沒說話,也並有與我對視,只是靜靜地把鉛筆放下,從畫冊上撕開剛剛畫著的雲朵,才對我說:“我幫你畫張畫吧。”


我不解,原以為是要幫我畫張素描,我在他面前擺了個舒服的姿勢坐下,坐久了發覺他從沒看我,又往他的畫裡瞥了一眼,才發現他在畫鳥兒。


那隻鳥兒,他畫了將近半個小時,我有些坐不下去,便問他:“為什麼想畫隻小鳥給我?”


“希望你像它。”他就此停住,沒再說下去。


但我也明白,不打算追問,只是說:“夢想當不了飯吃。”


“你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


“我從沒否認過。”


他停下筆,注視著我,“所以你才需要一隻小鳥啊。”彷彿語重心長。沒多久,又繼續他的畫。


也許是我即將離開,就想陪他久一點,看他一筆一筆勾勒出小鳥的形狀,在為它填色,畫陰影和背景,一幅畫的完成,便也從上午到了黃昏。


離開的那個早晨,我們沒再見面,我從遠處看見他依然在馬路旁作畫。


從遠處一看,恍惚中讓我有種錯覺,彷彿他是畫中風景的一部分。


就這樣,我和他從此走上不同的道路。我搬去了工地的宿舍,再也沒機會經過那座天橋。也不敢回去,害怕現在的自己臨陣退縮。工廠的機器聲代替了那片草地的蟲鳴,填滿我的生活。


夜裡在沉默的漆黑中,挑起一根煙,點燃,看著火苗燃燒著煙草,若隱若現。想像那就是他所說的螢火蟲,一點一點地綻放光芒。可能是夜太黑,又可能是工作得太累,偶爾拿起他送我的那幅畫來看,似乎可以看見那一天還在作著畫的他。

2020年3月31日星期二

读哈拉瑞《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堂课》II:宗教是流传千年的假新闻?人类其实很无知?

此内容是说书会:《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课题》II 视频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金萍。今天我会继续和大家分享《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堂课》。上一期我们谈到现今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生态崩溃、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则会在未来取代人类的工作,让人类从受剥削的劳工,变成无足轻重的人。社会的不平等将会进一步加强,从原本的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变成人类种性的分别,甚至被分成不同的物种。在这一期,我们则会专注在哈拉瑞先前提出的问题,并检视各种可能的回应。

哈拉瑞认为,不管是生态崩溃或人工智能的问题,都需要全球的合作一起去思考解决方案,然而,却有一些阻力促使全球合作产生瓶颈,甚至分裂人群。这些阻力包括:文明、国族主义、宗教等因素。他先是告诉了我们社群是如何联系、全球化如何产生,包括在面子书建立线上连接,让我们相识满天下。但相反的,我们在线下的连接却是越来越少。科技开始让我们与身体的距离越拉越远。如今要和远在天边的亲戚聊天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容易,但要在吃饭时和家人聊天却比较难,因为他们不是看着我,而是盯着手机。

我们需要以全球角度来思考,但很可惜现在所有人都是单一文明,充满着内在分歧与冲突。而国族主义、宗教认同,在面对全球问题之下显得太过狭隘。请注意国族主义这个词,国族主义(Nationalism),又可叫做民族主义。它是被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虚构概念。

安德森在撰写了《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本书中就指出“国家”、“民族”,其实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一种共同体。“国家”,并不实际存在,因为它看不到,听不到,触摸不到,但我们人人都认可国家的存在,而国家是我们想象出来代表一个东西而存在的概念。同样的,国族主义、宗教信仰,都是人类为了得到大规模的合作与忠诚,以运作系统而创造出来的概念。国族主义,能够让人民对一个国家展现出自己的忠诚,愿意将国家的利益优先于其他一切的利益。而国族主义能够提高部分群体的合作与配合,以达到整体社会更好的运行。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想说国族主义一定是错的概念,相反的,大型的系统就需要有大规模的忠诚才能运作。一个国家要达到团结,就需要培养爱国情怀,从而认同这个国家,以这个国家的利益为优先。因此,有了国族主义,反而可以培养出和平、繁荣的国家。国族主义的问题起点,是成为盲目的超国族主义,会以为自己的国家独一无二,至高无上。这样一来,就会很容易演变出暴力冲突。

在全球议题上,国族主义往往会导致注重自身国家的利益,而忽略了全球的利益。英国在讨论脱欧议题的时候,谈的却是自己国家经济和移民的问题,几乎不提欧盟对欧洲和全球和平有多大的重要贡献。即使是面对生态崩溃、气候变迁的问题,各国也有不同的打算。以全球使用再生能源的情况下,有些国家很积极,但是像伊朗、俄罗斯、沙地阿拉伯等国家依赖出口石油和天然气的收入,就会显得非常消极。如今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种种全球危机,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力解决。因此,比其拥抱国族主义,哈拉瑞更强调全球合作,包括让政治全球化。


宗教其实和国族群主义很相近。宗教这个概念也是人们所创造出来,为了达到一群人的忠诚和合作。然而宗教也和国族主义一样,无法解决如今全球所面对的危机。马克思说,宗教只是外表的虚饰,在宗教的背后隐藏的却是科技和经济的强大力量。人类会以宗教的名义发起战争,但其实背后牵涉的是经济问题。人类会有不同的立场,同一个宗教也可能有不同的立场,原因就是人类诠释教义的不同角度。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疑惑:既然宗教只是虚饰,那为什么还需要宗教来做掩饰?因为,比起事实,人类更倾向于接受故事。如果一个慈善机构要说服一个人捐钱,比起举出数据非洲有多少个人挨饿受苦,民众很大可能不会捐钱。但是,如果你是拿着一个女孩挨饿的照片,向人们诉说她可怜的故事,那么,人民很大可能会捐钱。宗教也是在诉说故事。比起宗教背后的经济,民众往往认同的就是这个外表的宗教,而民众的认同又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力量。群体合作的前提是要打造出群众的身份认同,而这个身份认同需要故事为基础。

宗教里,最常被人拿来诠释的便是“神”的名义。所谓的神有两种,第一种是宇宙间的奥秘;第二种是掌管人世的秩序制定者。但凡是人类无法解释的概念,才会进而冠上“神”的名号。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宗教经典,比如《圣经》《古兰经》等的编写者是由一股神秘力量推动的。因此,以目前科学知识判断,这些经典都是祖先所发明的故事,是为了让各种社会规范和政治结构合法化而发明的故事。


即便不需要相信任何神,所有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就比如与宗教相对的“世俗主义”。尽管世俗主义否认宗教,但仍然有着自己的一套道德价值观。世俗主义认为道德和智慧是由人类自然传承而成。他的准则是:重视真相、同情、自由、平等、勇气和责任的价值观。道德的重点是要“减少痛苦”,了解痛苦的深义。只有不够了解别人的苦痛,才会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虽然宗教能在社会起到一定的功能,但过度的迷信也会适得其反。ISIS恐怖组织,就是因为过度诠释宗教,才导致的极端分子,他们无法理解别人的苦痛,而是把自己群体的苦痛放在第一位,甚至可以牺牲性命。恐怖主义靠的不是杀伤力,而是恐惧感。在如今主张杜绝政治暴力的政府来说,恐怖分子虽然不比车祸、性侵、疾病造成更大的杀伤力,却能让政府的威信失效,甚至垮台。越成功反暴的国家,越容易被恐怖分子吸引注意力。媒体的过度报导,国家的过度反击,正正中了恐怖分子的圈套。恐怖分子就有如苍蝇,政府就有如公牛,并不是苍蝇的力量摧毁了店面,而是苍蝇惹怒了公牛,公牛才能摧毁一家店面。

然而,如果恐怖主义获得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比如核武,届时,恐怖分子就不再是苍蝇,而是能够引发摧毁整座城市的战争。虽然在这个时代担心战争的发生似乎显得过度担心。毕竟,我们很难再有成功的战争,因为经济本质的改变。过去的经济资产是实质物资,可以很直观透过征服,使自己壮大。今日主要的经济资产是科技和企业知识,而知识无法用战争来掠夺。出现原子弹过后,世界大战不再可能有赢家,只会是集体自杀。但是,我们无法排除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再度发生,更何况,人类的愚蠢,也有可能促使人类明知没有利益,也依然会引发战争。因此,哈拉瑞指出,想治疗人类的愚蠢,办法之一可能是“谦逊”,人一旦认为自己的国家、宗教和文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就会觉得自身利益比任何人,甚至比全人类重要。人们都过于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希腊人相信历史始于罗马;中国国族主义者认为历史是从黄帝和夏朝开始;印度本土主义者相信核弹和飞机是印度先贤发明的。这些人一方面是忽略历史,一方面是种族主义作祟。

虔诚的穆斯林会认为,默罕默德之前的所有历史都不重要,而《古兰经》之后所有历史,则是以伊斯兰社群为中心;以色列人常常认为,所有的宗教和伦理传统,都源自犹太教。但其实科学家指出,伦理道德深深根植于演化之中,比起人类还要早几百万年。有社交的哺乳动物,比如黑猩猩,都有伦理规范。《圣经》时代之前,早已经有伦理道德。而犹太人的研究贡献与犹太教并与关系,犹太人成就非凡,主因之一是因为犹太文化极为重视教育。哈拉瑞认为,一神论者相信只有自己的神是唯一的真神,其实就是一种盲信。他认为,宗教神话亦是流传千年的假新闻。在我们现今所处的后真相时代,我们身边充满各种谎言和虚假。假新闻无处不在。但其实假新闻从古至今都存在,包括宗教。只要人类能够创造虚构的故事,并且把故事流传出去,只要每个人都相信同样的故事,遵守同样的法律,就能有效彼此合作。

如果只有一千个人,相信某个编造的故事,相信一个月,这就是假新闻。如果有十亿人,相信某个编造的故事,相信一千年,这就成了宗教信仰。就连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国家、公司、法律和金钱等等,都是人类彼此协议制定出来的概念。人类看似非常聪明,甚至可以把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越拉越近,根据彼此制定和协议的概念生存。然而,其实每个人都很无知。人类很少真的自己思考,而是以群体为单位来思考。现代所有人的需求,都是赖于他人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只是把他人脑中的知识也当成了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知识的假象”。在一项实验中,他们请了一群人评估自己有多懂“拉链”,每个人都信心满满,但接下来,实验请他们尽可能详细描述拉链运作时的每个步骤,大多数人都毫无头绪。这显示了人们的无知。

人类大部分的观点,都是透过群体思维,而非个人理性,之所以坚持这些观点,也是出自对群体的忠诚。如果抛出一项又一项的事实,指出人类的无知,只会适得其反。毕竟大多数人并不喜欢接收太多事实,像我之前所说的,他们比较能接受故事,而且更不喜欢觉得自己很愚蠢。另一方面,人类的无知并不仅仅是导致全球危机无法得到解决,时常也因此自以为是,以为做对的事情,其实却是无知的错误。就比如人类经常所说的“正义”。哈拉瑞指出,我们的正义感已经过时。我们的正义很适合处理在小型狩猎採集部落中的各种社交和伦理问题。但很可惜,现在的社会已经变得十分复杂,而且每一个因果关系交错,难以搞清楚。想要追求正义,除了要有一套抽象的价值观,还必须能够明确掌握因果关系。无知与冷漠也是一种罪行。当代世界大多数的不公不义,并不是来自个人的偏见,而是来自大规模的结构性偏见。因此,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检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缓解各个国家、宗教与文化的紧张关系,也能够让人类更加进步。人类未来还需要面对各种的挑战和危机。哈拉瑞所指出的种种21世纪所面对的难题,正正是我们需要再思考并严谨以待的问题。不是科学家或哪个厉害的人物,而是身为人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至少,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做起,从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要仅仅束缚在工作上,再来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内心,到思考在这假新闻时代,我们如何免于受骗,做个独立思考的民众?这一些,都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我希望大家在听完我分享的书后,可以得到启发,哪怕是一点也好。感谢大家的收看。


欢迎订阅我的YouTube Channel:L&L 收看更多说书视频!

武漢肺炎應該被正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此內容是視頻武漢肺炎應該被正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演講稿:

最近網絡上有很多人會因為“武漢肺炎”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用詞而掀起爭論。就連當初當今大馬(Malaysiakini)以武漢肺炎用詞頻頻招到觀眾的大量鞭撻,而在最後的輿論壓力下終於改為“2019冠病”的用詞。

在這裡我想憑著自己的觀點說幾句話,當然歡迎大家心平氣和地和我討論。

我認為,不管是說武漢肺炎,還是說新型冠狀病毒,其實都沒有對錯,純粹為個人喜好,你愛用哪種用詞,就用哪種用詞,如果硬硬要區分這兩者的用詞有什麼分別,那我只能說一者是俗語,一者是“學術用詞”。

當然這個所謂的“學術用詞”說起來也有點心虛,因為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所賦予的名稱,而世界衛生組織在經過這次疫情爆發種種過失之後,又有很多人不認可和鞭撻,包括我。因此說“2019新型冠狀病毒”是“學術用詞”,又或者“專業用詞”,相信會有許多人不認可。但我們姑且就把世界衛生組織當一回事,在這個前提成立之下,這兩種用詞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

但在這時候,又有人會說這個“武漢肺炎”是貶義詞,有帶來歧視之義,所以不能夠用,一定要用世界衛生組織所正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首先,大家需要理解的是何謂貶義詞。貶義(Pejorative),指的是含有不贊成或評價不好的詞。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負面詞彙,比如愚蠢、懶惰等等。當我們把同性戀的人稱為娘娘腔,我們把跨性別者稱為人妖,把外國人稱為鬼佬,這就是帶有歧視之義。

但是,從“武漢肺炎”這四個字來說,實在沒有什麼貶義的字句在裡頭。如果一個地方名再加另一個名詞組成句子,就形成貶義的話,那麼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難道也不可以以地方起名嗎?難道以地方起名就是貶義嗎?那麼接下來請告訴我,長平之戰、赤壁之戰、永嘉之亂是貶義嗎?法國大革命是貶義嗎?天安門事件是貶義嗎?如果你說戰爭可以以地域為名,但疫情不可以。這時候的你,應該要再度思考,為什麼戰爭可以?

我們讀歷史,以地域、年份為名,是為了讓我們方便記得,方便溝通。而疫情,以地域為名同樣也是為了方便記得,方便溝通。如果今天,世界衛生組織突然跳出來,告訴你“香港腳”不可以再叫香港腳,一定要稱為“Tinea Pedis-1908”,事實上,“TPD-1908”確實是世界衛生組織為香港腳所取的學名,但是為什麼又沒有人正義凜然地跳出來斥責那些叫香港腳的人改口為“TPD-1908”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不順口,因為很深奧,因為不好記,因為不方便溝通,或種種其他的理由。一個名稱的產生,背後可以有很多緣由,但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用語言來溝通,為的不是什麼“偉大”的正名,就只是純粹讓說者容易表達,聽者容易明白,讓一段溝通和交流順利完成,這難道不是人類最初創立語言的目的嗎?

斥責以武漢肺炎命名的人,請解釋下世界衛生組織為什麼是權威?就算退一步說,他真的是權威,那憑什麼他是唯一的權威?不容許反抗的權威?就算再再退一步說,即使他的正名是對的,那憑什麼用“武漢肺炎”的人卻要受到眾人的批判?他犯了什麼錯誤?觸及了什麼法律?違背了什麼倫理道德,又或者損害了什麼公共利益?

這時可能有人跳出來說,因為這是政治不正確。因為美國用中國武漢肺炎來抨擊中國,所以我們如果不是慕洋犬,就必須拋棄武漢肺炎這個名稱。這時候我就想笑了。如果這個世界的人都以政治罪之名來判定一個人的對錯,那這將會是一個沒有救的世界。(說到這裡我實在沒辦法對政治正確和不正確進行辯論,原諒我的無能)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你的一套標準,不是穿西裝就是慕洋,不是穿旗袍就是親中。我們又憑什麼因為中美的政治鬥爭,而限制了我們的言論,甚至連對一個用詞的稱呼也變得如此敏感,要二話不說進行討伐?

這個場景忍不住讓我想起《完美的獨裁》裡曾“褒揚”過中共之所以能夠那麼成功對人民進行管制,不僅僅是因為中共本身會無時無刻檢視人民的舉動,查看他們是否有冒犯政府,甚至他們身邊的人也會替政府互相檢視彼此,一旦你說錯什麼話,他們就會立即糾正你,“不是小熊維尼!”、“你說了小熊維尼!你是大不尊敬!”、“你錯了!你錯得離譜!”他們甚至會到了自我檢視的狀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說錯話,否則就是政治不正確,會被鞭撻,甚至會被關進監牢。這麼成功的檢視機制,完全不需要政府費心費力,都能夠完美在中共體制下實行。

可笑的是,雖然我們活在馬來西亞,但感覺這種檢視機制也逐漸在這裡落實了。

欢迎订阅我的YouTube Channel:L&L 收看更多视频!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EU超時任務》觀後感

隨著Astro播完《EU超時任務》大結局,我不禁有點想法和感觸,這也是我第一次針對一部劇寫自己的感想,也沒什麼特別的意思,就只是想藉著文字找回自己而已,不論什麼題材都可以。

我們知道大結局是阿風和阿正同歸於盡,在阿風死後,渠頭決定再次回到過去,並且重新來過,想見回阿風。雖然渠頭最後成功回到過去,並且和阿風相遇,甚至導演留下了一個伏筆讓我們觀眾去猜想阿風最後是否有記憶起與渠頭穿越的日子。不管答案是有或沒有,都是交給觀眾去想像與決定。

但這裡我想表達的是,其實會不會是這兩種結局的第三種詮釋,也就是此阿風非彼阿風,所以她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的“記起”,不會和渠頭有任何回憶。

我們不要忘記,如果穿越時空真的存在,那也有另一種概念存在,也就是“平行世界”。即這個世界每天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會導向我們前往不同結局,同樣的,在無數個另一個時空的我們也做著不同的決定,分叉出各種不同的結局。因此在這個時空的我,和另一個時空的我同時活著,只因為我們做了不同決定,因而結局不同。

如果我們認可平行世界這個前提,那麼在渠頭在阿風死後回到過去,其實就等於從這個平行世界去到另一個平行世界,阿風死了的世界依然如常運轉下去,只是渠頭選擇去到另一個世界。而那個世界的阿風雖然沒死,但也不是他所認識的那個阿風。

換句話說,其實阿風當初在爸爸死後穿越回去,其實也是去到另一個時空,而她的爸爸死了依然是個事實,會照樣運轉下去,只是阿風已經去了另一個時空。而阿風在經過不懂第幾次的穿越後和渠頭相遇,並且穿越,她喜歡上的渠頭也是她穿越N個時空的某個渠頭,而不是一開始她所在世界的渠頭。

講到這裡,不知道大家還聽不聽得懂我這個腦洞。

我認為,不停地穿越,其實是一種不停地逃避,他們所處的世界依然是個現實世界,他們選擇逃避去到另一個時空,雖然改變得了結局,卻不是原來世界的結局。因此渠頭所愛的阿風,早已經死了。

當然,也不需要太悲觀的是,我認為這部劇裡還說了另一個巧妙的故事,也就是不管穿越回去幾次,有些人始終會走在一起,比如水晶梨和阿正不管怎樣還是曖昧不分,還有水晶梨還是和梁先生走在一起。

可能這就是告訴了我們,如果有些人有緣分,注定會相遇,注定會擦出火花。有些人的個性注定會促使他和某個人走在一起。這也證明了阿風和渠頭昔日會走在一起,是因為有些事情讓他們可以彼此欣賞,彼此喜歡。

因此,即便沒有了穿越之旅,阿風和渠頭也依然會有走在一起的一天。


2020年3月28日星期六

我不知道我在幹嘛

我不知道我在幹嘛。不知道我的整個人生在幹嘛。

現在的我,和《小王子》裡所說的大人沒什麼兩樣。失去了童心,有的只是這個社會現實利益的考量。

可我還有什麼能力去改變?我想不到。夢想固然美好,可是夢想混不了飯吃。

以前,我會有著一股崇高的理念,我會告訴別人,讀大學是為了獲得知識,為了讓你的人生歷練豐富,因為你可以在大學中學習獨立思考,你會在大學中找到不同的價值觀,你會在大學中慢慢體會做人的道理。

我會和別人說,大學,不是為了培養出來社會工作的機器。因為大學的目的是教育。如果只是為了工作而進大學,那麼大學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是啊。

其實我現在也是這麼認為的。

我一直堅信著我在大學所學習到的知識,所學習到的觀念,是改變了我一生的東西,是我在還沒進大學前截然不同的東西。不管是思考模式,價值觀還是興趣愛好都徹底有所不同,甚至是追求的東西也不一樣了。

我相信是這樣的,但我卻沒辦法往社會的現實前進。

在離開大學後,我什麼都不是。

我還是得找工。

我得找工,我需要交通,需要買車代步。我需要得到穩定的工作,甚至不錯的薪水,才有本事買車。我需要有車,才能工作。

我現在的思考模式,好像就只有工作和車。車和工作。

我面試了幾家公司,我發現他們和我在大學學到的理念完全不同,我不喜歡,我甚至覺得厭惡,我覺得很沒有意義。但我還能做什麼?找工,才是人真正的生活,不是嗎?

如果沒有收入,人還能活好嗎?

可能可以,但我沒辦法想像。

現在的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當初是不是應該進一些熱門科系,可能有一兩門實際技術,才能混口好飯吃?

但我這麼一想,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變成這個社會的齒輪了?

我是多麼厭惡成為這個社會的齒輪,多麼無奈又多麼迷惘。

我知道我自己的理念,其實我沒有變,可是又怎麼了,這個社會容許我這種人活的下去嗎?

這個社會告訴我,我需要學好一口流利的英文,才能夠與人交際。這個社會告訴我,我需要學習商業技巧、電子工程、會計、媒體學、醫學、法律,我才能夠成為一個有理想收入的工作人。

但我不想成為工作人。

但如果我不想成為工作人,我就只是個廢人。

2020年3月23日星期一

读哈拉瑞《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堂课》:人工智能(AI)将取代人类?人类会被分成不同物种?

此内容是说书会:《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课题》视频的演讲稿:

我并不是随意地介绍一些书,而是仅仅介绍一些我认为有意义的书籍,并且希望用我仅有的理解能力去为大家解读这些书,分享这些书的知识给大家。我会介绍《二十一世纪》的理由很简单:社群当中,有很多人处于迷惘的状态。现在的社会还是处于只是为了工作,为了生活而继续生活的一群人。他们很少会去关怀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更别说去关注现代二十一世纪有什么重大事件会发生,而未来又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基本上来说,人们会认为这些全球的重大事件,是由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学者,又或者是一些看似比较厉害的人物才有资格关注,而非轮到他们这一种普通人。他们会认为,自己更应该关注自己拥有的工作,该如何生活,就是这样而已。可是我认为,其实并不然。因为科技的发展,或者是这个世界正在往什么方向前进,地球发生了什么事。那些你看起来与你的生活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都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

举个例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我们面临温室效应,气候变迁,都会导致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人工能(AI)的发明,将来极有可能取代我们人类的工作,甚至导致我们失业和变得无足轻重。这一些一点一滴都与我们相关。

我认为,我们都应该要有自己的关怀,充实自己的知识,不能只在乎眼前的工作和生活,而忽略了更重要更庞大的全球课题。所以我希望透过介绍这本书,能够让不仅仅是那些我们看起来很厉害的人物有资格掌握这些课题,而是任何一个人,甚至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他都可以知道这类的课题。所以我希望在我读完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堂课后,我希望能以我所及的能力给大家讲解里面的内容。然后让更多的人可以知道,当然也包括往后的我自己也可以重温,在这二十一世纪现今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并值得我们去探讨与思考的。

那么我们开始吧!


哈拉瑞是一名以色列历史学家,目前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著有《人类大历史》与《人类大命运》这两部知名畅销书。

人类大历史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这本书几乎概览了人类的过去,检视一种几乎微不足道的人类,怎么成了地球的统治者。

《人类大命运》则讲述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讨论生命的远期愿景,思考人类如何成为神,智能和意识又会走向怎样的命运。书中的讨论非常有趣,有机会,我们会再介绍这两本书。

哈拉瑞在《二十一世纪》的序中就坦言,他只是个历史学家,他只希望能提出一些清楚的见解,尽量让众人可以公平地参与这一场辩论。而哈拉瑞认为,清楚的见解,就是一股力量。


这本书的主旨,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堂课》这本书想讨论的是全球性的议题,着眼于此时此地,现下时事,以及人类社会的近期前景。叙述现在全球正在发生什么事,如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选择又是什么。

这本书一共分了五个部分,而且讨论了一共21个课题。第一部:科技挑战,哈拉瑞其实是点出我们现今所面临的挑战,当中包括科技颠覆、人工智能、生态崩溃、气候变迁以及自由主义的瓶颈;第二部:政治挑战则检视各种可能的回应,包括维护自由与平等的核心价值,指出宗教、国族主义和文化如何分裂全球人类的合作;第三部:绝望和希望,则会谈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面对恐怖主义威胁、全球战争风险和引发冲突的仇恨和偏见;第四部:真相,既是检视后真相(Post-Truth),包括探讨假新闻,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第五部:生命意义,则是整合各种讨论,最后提问我们的生命意义为何。

作者的这五个部分与二十一个课题,都是与公众的谈话中写成的,并非历史叙述。每一个课题,都是这个时代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而在这本书中,其实每一个课题都没有答案。几乎每一个课题都没有结论,只留下问题,让我们去思考与讨论。而这些课题都非常严肃,甚至是如今大部分人都没有关怀的重要课题。


第一部分,科技挑战。现在的科技是颠覆式的发展。哈拉瑞在书中用了一个词,叫做“破坏性的创新”。这指的是科技的发展其实已经造成许多破坏是人类无法想象,而且也无法承担的。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是颠覆式的,也就是说科技不是用着一加一等于二的发展,而是2X2=4,4X4+16这样发展下去。

打个比喻:过去,人类要用一百年才能从马车发展到汽车,但现在,人类或许只需要十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就能从汽车发展成无人车。未来,人们可能只需要更短的时间,就能发展出现今人类无法想象也无法预测的科技。而这一些科技不停迅速发展,并不代表人类可以应对并且适从,更别说是评估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和伤害。过去的科学家发明塑料袋时,从来没有想过要怎么解决塑料袋难以分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人类过度注重发展,却忽略了科技所带来的后果,我们究竟能不能承受这些后果?我们还没来得及去思考这些问题,科技早已经超越我们,不断地发展下去。

未来的趋势,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哈拉瑞指出,人类的能力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身体能力,另一种是认知能力。过去,工业革命与人类的身体能力竞争。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与人类的认知能力竞争。不仅仅是人类的两种能力都可以被人工智能顶替,人工智能更是拥有两种超越人类的能力,那就是:可连接,可更新。

举个例子,一位人类司机和电脑的自动化驾驶,在面对交通规则的修改,人类司机可能不完全熟悉,于是常常违规,也因为每辆车都是个别运作的实体,所以两辆车到了十字路口,可能误会了彼此的意图而导致车祸。可是自动驾驶却不一样。自动驾驶是连接一整套系统,所以他们是一个整体,所以两辆自动驾驶车来到十字路口会有用同一套演算法来运作,减少交通事故。如果修改交通规则,自动驾驶车也可以第一时间更新。

届时,电脑将取代所有人类员工。现在或许言之过早,可是总有一天会发生。劳工将会从受到剥削,到无足轻重。因为劳工都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劳工将不被需要。因此,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可以是非常庞大的。哈拉瑞提出的想法是,与其想着怎么保护工作,不如思考保护人类。比如提出全民基本收入、甚至让人民活得更有意义。


哈拉瑞指出,人类会做出一项决定是由累积的经验进行演算而有的。当人工智能的演算法比人类高效率,那么人类就会依赖人工智能做出抉择。就比如,现在的我们在驾车时比起依靠自己的经验,更相信GPS提供给我们的资讯。如果有一天,谷歌能比我自己更准确算出我更适合什么工作,更适合与谁结婚,那么我们就会交由谷歌决定。

如今的我们,就像是被驯化的人类:我们现在正培育一种驯化的人类,产生的资料量惊人,而且能够像是巨大资料处理机器的高效晶片一样运作。就比如,如今的大学已经变成一个训练社会工作机器的功能,每个人对于大学的理解,就只是我要读这个科系,方便我以后找什么工作。我想当设计师,所以我就去读Graphic Design,我想当药剂师,所以我就去读化学系。而其他如中文系、哲学系、社会学系、人文科学等科系,则渐渐不受重视,甚至不停被质疑,读这个科系以后出来可以找什么工作?

我不否认,大学毕业后需要找工作,我也不否认工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套必经之路。但是,把大学等同于找工,完全是亵渎了大学的意义。更可悲的是,这些遭到遗弃的科系,也开始为了符合大众,努力制造一些物实的课程,比如中文系就加入出版课程、中国经济课程,这些原本与中国文学或学术毫无半点关系的课程。

我们已经越来越趋向被驯化的机器,正在等着成为这个社会工作的齿轮,日复一日地为工作而生活。但是,但人工智能即将取代人类的工作后,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转移一下学习与工作的焦点,提炼人类的其他能力?

大数据演算法抹去的不只是人类的自由,同时也可能创造出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人类将分裂出不同的生物种性。过去将人类分为贵族和平民;现在人类被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来,人类将分为不同种性。而平民将会变成多余的人。过去人们争夺土地;现在人们是争夺生产工具;未来,则是资料数据。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导致人民被剥削,而是直接取代人民,进而让人民失去工作。届时,多数人民将不再掌握经济价值和政治力量。而生物科技的不断研发,可能会将经济上的不平等,发展成生物上的不平等。现在,用钱买到的可能是物质和地位,未来,用钱买到的则会是生命本身。当小部分人掌握财富,他们用先进的科技获得健康、美丽、聪明、创意,延长生命,而这一切的代价又极度昂贵,可能就是人类分裂出生物种性的时刻。哈拉瑞提出的,不是普遍的贫富悬殊问题,而是非常让人惊讶的物种分裂问题。如果未来有一天,有钱人成了更上一等级品种的人类,将人类分成不同的物种,那么人们还能有平等吗?


下一期,我们继续聊!

欢迎订阅我的YouTube Channel:L&L 收看更多说书视频!

2020年2月9日星期日

後來




後來我翻回我們的聊天記錄
發現也沒那麼重要了
曾經讓我笑讓我哭的訊息
現在看回去
也沒想象中那麼可笑可哭


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是冷血無情的人
有人說我是他遇過最重感情的人
我想想那不是個優點
是個極度需要改掉的缺點
不然不經意地
好像就會死掉


後來我真的累了
讓自己成了矛盾的人類
愛忽喜忽悲
跑去在意你的感受
害怕一不小心就要把你弄丟了
就這麼狼狽而已


後來我知道
關係是雙向的也是極其無可奈何的
好像說得我可以自己選擇
在喜歡你之後變得任性變得矛盾變得愛嚎啕大哭
好像說得我都可以自己選擇


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因為在一段關係裡
只有一個人重視及在乎是很累的
我只是不敢想像
自己對你的過度重視而你卻不以為然
我只是不敢想像
把眼淚都耗盡在一個從來不會問我累不累的人



[雜草生在地下被人踩是會痛的,只是踩的人不懂而已]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你變成了你最不想成為的人。小時候的你說要好好愛地球,不開冷氣,不浪費電,不會買汽車。如今的你,卻終日在家開著冷氣,想著需要一輛車來代步。

人總是這麼諷刺,渴望自己是個不平凡的人,卻還是如社會的一個齒輪,兜兜轉轉,回到現實世界。你曾有偉大的夢想,想要當作家,寫屬於自己的故事,可現在的你,只想要找份輕鬆優資的工作。

如果說現在的你有什麼不好,其實沒有的。因為這就是社會。哭過,任性過,你知道你還是需要過日子。當個平凡的人也不錯啊,你只需要這麼告訴自己。不需要再自卑,不需要再活在別人的標準低下,在自己的世界當一次自己的主角。

累了,就好好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