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日星期六

出口

今天發生了一件挺耐人尋味的事。
我上樓去孩子們的房間找他們,聊完天後,便一面按手機一面走回去。
之後卻猛然發現自己找不到出口。
我窘迫地回去問領隊出口在哪兒,他說,就在那個貼著“Keluar”牌的地方,只是平時那扇門是開著的,現在關了。
是的,我剛剛來的時候門確實是開著的。
是不是只要門一關上了,我就找不到出口了?

被採的花

那朵路邊花
原來被人採了
把它帶回家修一修
插瓶
裝水

它很開心
綻放自己鮮豔的花姿
迎頭趕上它的是時間
等著自己生命的消失
沒事的
它知道
它無所謂

它還是很開心
開心得手舞足蹈
他把它握在身邊
走出去
帶著期待又期待的心情
它等到了
一個禮物
的稱呼。
採了它的他
把它送給了她

那一夜
它死了。

2017年5月25日星期四

匆匆

我們很像重複著,每日同樣的工作。日子一天天過去,啊,時間過得匆匆,你告訴我,你告訴我,我們怎麼了?

匆匆地來了,匆匆地走了。我匆匆地賞過這世界的美,是的,很美,但我不得不走了,因為我太匆忙,我有好多正經事要做。

欸,停!

正經事?什麼正經事呢?你告訴我,你告訴我,我有什麼正經事呢?

時間滴滴答答,從來不會倒退,我們走過的路,也從來無法倒退。一年四季彷彿一切都會重來,彷彿一切都會重新開始,但我太匆忙,我們太匆忙,我們忘了原來有些事情是無法重來的。

就譬如花,也會有凋零的一天;就譬如你,也會有死亡的一天。

我們太匆忙了,走過的路,路邊的野花,是紅的黃的綠的紫的?我記不住了,我有太多正經事要做,我得上學,上學考好成績。我得順利畢業,畢業獲得好職業。我得努力賺錢,養父母養老婆養自己,還要養家裡的那條貴種薩摩耶,它不吃骨頭只吃魚。

我們太匆忙了,我要賺好多好多的錢,路邊的野花,甭管它是紅的黃的綠的紫的,你看這世界的霓虹繽紛靚麗,那才是我迷戀那種美,帶給我的快感,匆匆地,好快,彷彿把畢生用完了。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分裂爆發,散發它所有的熱量,蠟燭用它的身體換取光與熱。我們用我們的一生,匆匆地,去做我們要的正經事。是的,我們要賺錢,養父母養老婆養自己養狗。錢彷彿永遠賺不完,太多太多的正經事要做。

啊,我們的一生用完了,太匆匆。你告訴我,你告訴我,匆匆的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子?

賞析
整篇散文用一種很感慨的語氣道出大部分人為了忙碌工作生活的埋怨。他們覺得生活過得太匆忙,很像有很多正經事要做,沒有時間“賞花”,因為賺錢永遠比賞花重要。這篇文章帶著極度深的諷刺意味,諷刺現代人為了賺錢,用完自己畢生的時間。太陽姑且犧牲自己散發熱量,溫暖別人,蠟燭姑且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照亮別人的世界。但“我們”呢?我們是為了賺錢,養父母養老婆養狗。對比之下,諷刺意味極重。這首詩的“正經事”是用了《小王子》的典故,當年聖修伯裡著的《小王子》,諷刺大人世界有太多“正經事”要做,卻忘了去尋找一些更美好的事物。上學考好成績,畢業找好工作,這個社會就規定了人類必然要遵守這個制度而行,那才算成功。現代人的盲目跟隨,把初衷忘得一干二淨,只懂得霓虹有多漂亮,卻忘了花朵的美麗,是一件極其悲哀的事情。

2017年5月23日星期二

“影響”他人

說到閱讀、批判性思維等等,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有個疑惑,就是目前我做的,比如說讀書、看報章、關注時事、多元思考或評論,能做到什麼呢?簡單一句,就是:“現在做的有意義嗎?”當然這一次不是來反思閱讀等等是不是沒有意義,而是在想,我能做到的事情有什麼?我無法敲鑼打鼓告訴你,我想要成為一位傑出人物進而改變世界,別說改變世界,改變一小部分的人群都辦不到了。就很像我身邊一個朋友為例,我不說名字,他能夠很深刻地影響別人,他以他的見解、思維和經驗,來影響甚至渲染周遭的人。我也無法否認自己或多或少有被他影響。就好像辯論坊,現下的辯論坊運作得好不好,活動怎麼規劃我不加以評論,但是我可以承認,我曾經受過他們的影響,裡面的人,裡面的事物,曾經讓我有一時恍然覺得,原來我就是井底之蛙。

所以我有時候會迫切地閱讀,或者是尋找任何一條管道來開拓自己的視野,使得我的視野至少不那麼狹隘。我也有想過,想去同樣地影響別人,首先這裡想說的“影響”並不是很偉大的名詞想要影響別人的一生什麼的,我只是微微地希望我能把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讓別人明白它,甚至理解它。但,我也很快發現自己似乎辦不到,真的辦不到。

我遇過一些人是我一度渴望影響卻影響不了的。比如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在面對政治課題,我無法告訴家人我的想法,競選盟活動、聲援活動,我的觀點和我的家人是截然不同的。他們認為政治不關他們的事,他們覺得自己連衣食住行都管不好的人沒那麼得空去理政治,一來他們無暇理會,二來理了沒效果,三來理了會惹麻煩。而我的立場卻是身為公民的我們應該理,政治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我們不理,就是等於我們向政權低頭,如果連公民都不理,那我們還奢望什麼好的將來?但我無法改變他們的心態,更加沒辦法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很容易心虛,找不到太好的理由能讓我說下去讓我說服他們以及說服我自己,所以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點頭,儘管我心裡是不認同的。

再如我的朋友——汶慧。她也是其中一個我希望我能改變她心態的人,卻以失敗告終。汶慧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經濟能力,對於金錢的考量,迫使她在選擇科系上有所遲疑。再者,她很多時候是以成績來決定自己的喜好,以出路來決定自己應該選擇哪一條路,她有時會跟我討論拉曼大學的文憑吃不吃香,以後的工作等等怎麼規劃的問題。我會很想告訴她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我把一切都和快樂聯繫在一起,我不會考慮成績、出路、金錢、職業,只要快樂就行了。選擇科系,自然是依自己內心的想法,喜歡什麼,對哪科有興趣,那就讀什麼,就這麼簡單而已。

許多人說過我理想主義,甚至有人說我“等你出來社會工作,你就會知道麵包到底有多重要了”。他們認為,我現在會很輕鬆地告訴你只要快樂就行,完完全全是因為我沒見過世面,不了解現實,我不曾面臨過經濟困擾的情況,我沒有體驗過出來社會工作所要面對的種種苦痛,所以我才會天真地說只要快樂就行。但我曾經反駁,我並不是一無所知,我並不是你們想像中的十指不沾陽春水,甚至不食人間煙火的小妹妹。我曾經打過工,我初中二就已經在假期的時候自己搭巴士去打工,而且還是兩份工。初中三的時候,我早上讀書,中午回來搭巴士去打工,晚上補習,九點多回來吃晚餐就睡覺,我也曾體會過打工賺錢的辛苦,我也有過在工作期間被人欺負強忍淚水繼續下去的感覺——我真的不是天真無知。當然,雖然我打過工,明白過做工賺錢的苦,但也不能代表我和汶慧的情況相提並論,我沒挨過餓,至少我生活在一個不愁吃穿住行的家庭裡,我不曾有過經濟困擾,所以我還是會比較天真地選擇快樂就好,而如果有一天我連吃喝都成問題時,或許我就不會再一臉天真地告訴你我想要快樂就好。或許。

前陣子,有個朋友的一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那句話明明就是很普通的話,卻讓我百感交集。她說她現在所處的工作很壓抑,我就建議她換工,找一份能讓自己開心的工作。於是她就說:“工作是為了錢,不是為了開心”。也許是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直接道破,所以被她這麼一句話,我真的有霎時的愕然。我固然可以反駁她,開心和錢是沒有衝突的,在賺錢的同時也可以擁有開心;我固然可以這麼回她,如果沒有開心,再多錢的工作也無法做到什麼,錢和開心同樣重要。同時的我也有在反思:在面對現實的考量下,人是否需要為了錢而捨棄自己的快樂?然而我回答不到。或許我無法再多說什麼影響她和表達我自己的想法,也只能以一句話來總結我的想法:我覺得,沒有快樂很像什麼都沒意義了呢。我是快樂至上主義,為什麼就不能嘗試在同樣獲得錢也同樣獲得快樂呢?或許,我們不會很富有,我們無法擁有很多錢,但至少我們還是可以快樂地做自己的。我總是影響不了別人,只能在心底告訴自己。

我的室友問過我一些問題,很普遍的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生活有什麼意義”、”讀書是為了什麼”、“現在做的有什麼用呢”等等。但我一個都沒辦法好好回答。我只會簡短地告訴她,生活意義是要自己慢慢找的,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像我,看星星對於我來說也是生活意義的一種,因為我覺得快樂。可是會說得很心虛,不懂要怎麼說下去。她還告訴我,她羨慕像我這一種對自己的人生很清楚的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以後的路要怎麼走的人。而她,卻陷入了迷惘狀態。她對於自己目前選擇的科系沒有太大的熱忱,卻又不曉得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對哪個科系感興趣,彷彿人生就是一團漿糊。她甚至反問我:“你覺得哪個科系適合我?”這讓我哭笑不得,畢竟最清楚她內心想法的人,只有她自己。所以,也只有她自己能找到答案。我嘗試影響她,讓她跟著自己的心走,她若對商科沒興趣,就考慮畫畫設計等相關科系,和她的興趣愛好相近的,這樣會比較快樂。但她依然迷惘,我也不曉得是否自己表達能力不好抑或是她連自己的愛好都不懂了。見她迷惘時,我會有種無力感,感覺自己幫不了她,似乎也無法影響她。

後來,她轉去了graphic design,因為她認為那個科系傾向設計,挺適合她且未來的就業機會也不賴。反倒是我,開始懷疑她先前說的話,說我很清楚自己的人生。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迷惘的時刻吧,而我就在前一陣子,經歷了這種時刻。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忽而迷惘,倒也不是因為受了什麼打擊,或被什麼人刺激到,就倏然頓悟,發現原來讀不讀中文系其實也沒那麼重要了,辯不辯論也沒那麼重要了,以前一直以來很堅持的事情,原來也可以放下,好似什麼事情都可以不在乎了。爾後我就會開始想:那我在這裡幹什麼呢?既然什麼都恍如不重要,那麼我要的是什麼呢?真的十足的厭世頹廢。這個學期成績慘不忍睹,也是因為這麼頹廢懶惰的態度而得來的,直到現在,也不敢說自己已經恢復過來。或許心態自然要慢慢調整的,只是可能沒以前那麼認真,固執地在維持著某個東西卻一無所獲。沒有再像以前一股勁往前衝了,只是像蝸牛慢慢蠕動,偶爾偷懶睡一睡。所以這樣的我,也就沒有辦法理直氣壯地告訴別人生活為了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畢竟大家都在獨自尋找著。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表達能力不好,但其實訴諸於我沒有鮮明的立場,這也是我沒有足夠知識量的緣故,進而導致我無法影響別人,甚至有時候反過來被別人影響了,開始懷疑自己。某些時候我很自卑,極度自卑,覺得自己真的是個井底之蛙,總是沒能好好思考,沒有知識,所以我才會囫圇吞棗,現在的我對什麼書都有興趣,彷彿只要可以增進自己知識和見解的書,我都要好好鑽研一番。但我這個人,不知怎麼地,總是那麼笨拙。辯論時我被別人說過我是嘴巴帶著思考的,我又遲鈍,很多時候明明讀過的文章,應該懂的人事物,我會模糊不清,總感覺自己事倍功半。所以,與其說什麼想要影響別人,我覺得的還是需要以增進自己為首要。

我曾經和玉米起過一場爭執,我評論一宗新聞事件,那是關於一個搶劫案,匪徒搶了一個婦女的包包而後被那個婦女開車撞至重傷。我發現評論裡多數人都贊成婦女的做法甚至高呼撞得好,我覺得評論者們實在太不可思議,一方面我無法理解採取私刑為何是值得鼓勵的事?再來,我無法認同搶劫一個人的代價就是被撞至重傷,甚至我也會站在婦女的身上考量,如果今天她稍微加重油門,可能會釀成悲劇,撞死人。不管怎麼看,撞人都是不對,為何這個時候評論裡都是一堆高呼撞得好的人,讓我無法不好好說一說評論者的態度。

玉米這時候留言反駁我,我們辯了挺長的一段時間,具體我也忘記是什麼了,但我尤其記得的是她說我只會搬大道理來說,似乎並沒有真正了解事情狀況,我說的大道理所有人都曉得,等同於在說廢話。後來我和網友提起這件事,網友就說,先不理誰的論述比較站得住腳,不過單單只是氣場,我就已經差了別人十萬八千里。這不禁讓我覺得,原來嘗試說服別人或是被別人說服,還真是一件極大的難事。

和玉米的爭議,其實我並不是生氣或是覺得不知所措,相反地讓我陷入一種不斷地自我反省的狀態,直至現在,我依然掙脫不了這個困擾。我無法釋懷的最大點在於,我是否真的只會搬一些大道理來支撐自己的論述,我是否沒有絲毫加深或者開展自己的論點以至於我淪落到反复循環模式,不但讓自己的立場站不住腳,甚至還越說越無氣力,最終投降,承認我沒有辦法說服他人和改變他人的態度。我知道,這也許和我的知識我的頓悟能力有著很大的關係。現在的我,有時候想要評論某件事情還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考量,我害怕自己又搬一堆大道理,做得不好之餘還輕而易舉被他人擊垮。當然,所有的辯論都在乎獲得真理而已,我固然也會接受別人的說法,卻依然有種“千言萬語憋在心裡無法說出來”的感覺,我沒有辦法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別說是好好辯論達到共識了。

我想要影響別人的心,起於一個小點,就是希望在別人遇到一些問題時給予他們可以採納的建議,或者讓他們明白我是怎麼想的,我固然不是永遠正確的那一個,但這至少能讓他們在想法上有些許的不同。不過,我還是沒有辦法考慮這個的了,覺得自己總是做得不夠好。誰不渴望能夠影響他人呢?但我想我暫時辦不到呢。

2017年5月18日星期四

追尋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卻不曉得自己究竟在追尋什麼;有些人,原以為自己找到了一些他想要的東西,過了良久,才發現,那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其實我們這一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

是一個真正懂得自己的人,能當紅顏,當知己,當閨蜜,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有人理解的人?

可是這樣的人,要去何處尋呢?

我固然曉得人與人之間無法做到完全理解彼此,甚至無法要求一個人剖開自己的內心,毫無保留地面向其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且特別的一面,而這一面是別人不理解且無法理解的。所以,邏輯上,要找到一個所謂的知己,估計上只有你肚子裡的蛔蟲才能做得到。

但是,人類渴望被他人理解的心理,是於情於理的吧?渴望找到一個懂得自己的人,即使不是全方位的,也應該懂得少許,那麼看起來,才不會總覺得自己孤家寡人,做任何事情也沒有其他人在旁邊陪著你。

人,總會渴望得到認同,渴望得到支持,若沒有這些,可能一時之間無大礙,可是到了某一段時期,才會忽然覺得,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好像任何事情,都不會有你的加入,更不會有你的存在。有一天,你若離開,便會在這個世界上,不留下半點痕跡,即使有過痕跡的,也只是灰塵沙粒。

我渴望一些屬於我的角落,做我喜歡的事情,我也渴望我能找到一個跟我聊得來的人,不是嚴謹的要求,只是合得來,想法不謀而合而已。然有人告訴我,人與人之間本來需要相互磨合理解彼此,有些人確實能找到知己,不過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辦到的。

人的一生有什麼意義,若你真的做了許多很有意義的事情,可卻只有你一個人在做,一個人在見證,你的身邊沒有其他人,那麼你的一生的意義會隨著你的死亡而消失得無影無踪——就如你這個人也不曾存在過一樣。

孤獨之所以可悲,也許就是因為沒有人能夠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世界這麼大,七十億人口那麼多,而你卻始終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和離開都是一樣的。

若能有一個人,他不必是神仙,也無需讀心術,他只需和你一樣,有同樣的步伐,你們能互相傾聽彼此,那,將會是你活著的一大價值。

我就在追尋著這個人。

2017年5月2日星期二

告白勇氣

是红色 如此热情
亦是蓝 偶尔冰冷
遇见你时的扑通扑通
我忘了加点冰
褪去自己内心炽热

照片有许多张
一二三四数不清
你的笑靥不在手机
在我心房 满满的
满满的 快溢出来

我想为你画幅画
写几个字
爱心爱心与爱心
是不是
快要挤爆我的心

在这年除夕晚上
犹豫与狂躁
随着鞭炮噼里啪啦
我终于鼓起勇气
告白,向你发个信:
新年快乐�

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是不是應該開始反思

是不是應該開始反思,是自己的錯?

感覺所有可以當我好朋友的人都離我越來越遙遠,留在我身邊的只是陌生人,我已經不懂得如何偽裝自己去融入別人的社會。我很矛盾,受不了自己的直性子,又受不了把所有的氣憋在心裡的感受,恨不得一個一個揪出來大罵一頓。

什麼時候,我已經學會不再吃朋友的醋,以前三人行時,必然會有一個被孤獨拋棄,而那個人必然是我。總是走在別人的後頭,聽前排的兩人興致高昂地聊天,插一兩句話,偶爾得到回應,偶爾得不到回應。

中學時,會因此而吃醋生氣,只要被這樣對待,便不和朋友們說話,他們就會覺得我莫名其妙,甚至是愛鬧脾氣的大小姐,這樣做,只會自打嘴巴,又改善不了任何情況。

之後,我就會開始反省,是否是自己把這一些看得太重,兩個人的友誼較好,一個人經常被孤立,有什麼好生氣的?既顯得自己幼稚而已。自那時開始,我對友情一事常看得很開,對我好的人我自然會對他好,對我不好的人以後少犯賤熱臉貼冷屁股。

在大學自然也會發生這一系列事情,你會發現,我經常走在人群後頭,那是因為我不習慣主動去融入別人的話題,對一些我不感興趣或一知半解的事物,我沒有心思去提問聽別人說甚至去了解以至於我有話題可以和別人聊。我從來都是如此隨意,儘管有時候被落在遠方,也能獨自樂得自在,畢竟現在的我不太在乎一個人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是把我排得比較重要,還是把另一個朋友排得比較重要。

所以直到最後,我會漸漸察覺,如果我越對友情的事物隨意,越不主動去爭取話題,我就會越受孤立。

吃飯時,不會有人想到我。

出去喝茶時,不會有人想到我。

談心事時,不會有人想到我。

任何我不去主動建立關係的朋友,最後都會與我漸行漸遠,直到最後只剩自己一人,而若我需要有朋友,我就需要主動去和別人示好,聊他們喜愛的話題,多和他們出去,交往聯繫感情,儘管那一些都讓我覺得委屈。

是的,委屈。

我也該是時候學會反思,並不是反思總被朋友拋棄,而是反思為什麼別人的話題自己總是需要“費力”去融入?

我曾經渴望一些不需要付出極大的力氣就可以輕易得到的友誼,我希望找到和我有共鳴的朋友,我希望朋友們聊的話題是我有興趣且他們不會主動把我孤立在外的。

事實上也是有的,且不會少。只是,最近開始察覺那些人離我越來越遠了。並不是心理上的距離,而是實際上的距離,總感覺人越來越大,遇到的人越來越多,離開的人也越來越多。

最讓人覺得悲哀的是,離開的那些總是你萬般不捨的,而遇見的那些,總是你嘗試融入卻又讓自己乏力的。

我固然可以瀟灑地說,我不在乎。我可以自己一個人,我過得尚好,不需要那些融入不到的友情,我爽的時候就加入你們,不爽的時候就自己一個人。

我固然可以這樣。

只是也是時候了,應該為自己感到悲哀一下,就一下下而已。

經常羨慕別人多朋友,萬眾矚目,而自己的存在感一日比一日低,甚至可以完全拋棄了我也從未意識到原來我出現過。

我還是會做回原本的我,不會改變,不想費力去和別人建立關係,因為這樣的人生,實在太累太累了。

如果有一天,真的是全世界只剩我一人,我也無話可說。

(許多人都說我理想主義、天真,事實上我至今都沒辦法理解這些詞是如何用在我身上,你們可否論證一下?如果真是那樣,那我還真希望自己是正能量滿滿,永遠都懷抱理想,儘管理想可能永遠都達不到,但至少自己也不會放棄。可是事實上,我並不是那種人。我也會有放棄的一天的。)

2017年4月24日星期一

一棵發光的樹




它終是需要追求的
終是需要呵護的
他們不會珍惜
太長久的事物
若猛然發現
它的光芒
淡了  
        黯了
才像個神經病一樣
沿著光線
拼命地追
拼命地追

它的背後
有天的光芒
而天的背後
是沒有盡頭的





2017年4月23日星期日

美麗的夕陽





美麗的夕陽 好久不見
多希望將你
收進我的口袋裡
永不放生

但我沒有辦法
唯有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你
直到
再也找不到你的一點痕跡
才甘願離開

2017年4月17日星期一

搶救華文活動

關於搶救華文的活動,我也有幾句話要說。


是的,我不否認華文是華人的母語,它很重要。我不否認,報考人數逐年下跌,它影響的是華文在教育界的地位,甚至是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所以,大家要搶救華文,最大的原因莫過於是因為華文是我們的母語,我們有責任傳承自己的母語給下一代的人,不應該讓它就此消失。(之後還會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理由,比如中國現在很強,所以我們應該學好華文,這些奇怪的話我忽視好了。)


所以,就放了一個統計圖,呼籲大家報考華文。


嗯。


數字說了什麼話?


我相信報考華文的人數下跌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這也必然成為一個趨勢,報一個數據,呼叫大家一起報考華文,就能改變這個趨勢嗎?


我記得自己還是初中的時候,就已經有搶救華文這個活動了。那時候朋友們還一起寫搶救華文的字條,自拍放上臉書,當時活動挺多人參與的,報紙都有刊登,挺熱鬧的啊。


然後呢?


為何我沒看到有任何改變?甚至是更加惡化,這搶救華文的活動,依舊每一年都在辦,每一年報紙刊登,成為臉書的熱門議題,又代表了什麼?


今年,我看到有人質疑報考華文的重要性,開始質疑報考華文是不是真的能挽回華文在教育界的地位?甚至是我們每個華人心目中的地位?


已經說不准了。


雖然我的心依然是希望學生們報考華文,畢竟華文是否會被磨滅,確實和報考人數有關,stpm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了。但,搞個搶救華文的活動,就能使報考人數增加嗎?這讓我很疑惑。


學生們是因為什麼而不報考華文,這相信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吧。學生們覺得,華文難考,成績難以預算,於是不考,為了獎學金,也為了漂亮的考試成績。


所以,在臉書上大肆宣傳要大家報考華文,報個數據,就能促使那些想要漂亮成績想要獎學金出國的學生回心轉意來考個華文嗎?答案當然是不會。


*這裡還有一個來自朋友的回應,他認為spm考華文,日後若有機會在中國工作的機會更大,但我想駁回,我相信學生們去到中國他們不會看你spm文憑有沒有拿華文,相反,若不考華文得了獎學金去國外讀大學,之後讀出來的大學文憑,哪裡都吃香吧?


而這些情況,大家又如何衡量呢?想報考華文的學生們自然會堅持不摒棄自己的母語,但面對那一些為了獎學金為了成績的學生們,又是憑什麼理由讓他們冒著風險考華文呢?


這點我十分疑惑。


搶救華文,與其花心思宣傳企圖感化學生們的心,讓他們頓悟到華文有多重要,奢望他們為了未來母語在教育界的地位偉大地報考華文,除了這些,還有呢?不採取任何實際性行動,有用嗎?


我相信明年的數據會說話。


以上,沒什麼可取的意見,只是想說說幾句話罷了。


2017年4月15日星期六

與媽媽的瑣碎事

【內褲事件】
媽媽買了新的內褲給我,我說內褲要夠厚夠棉,能吸水才好。我媽就反駁:又不是漏尿在內褲。嗯,確實是這樣。

【外套事件】
Milo送外套過來,我媽說是雨衣,我說,那是風衣不是雨衣,我媽不信。我就說,那我出去淋雨給你看。她說,你用水龍頭弄濕看看。我照做,結果真的濕了。我媽這才肯相信那不是雨衣。

2017年4月14日星期五

長大以後

長大以後,你忽而曉得,那些一開始認識的朋友,他們會一個一個離你而去。你會因為這樣而變得不開心,總覺得回不了從前的快樂。但你明白,大學是社會的縮影,你在大學面對的一切,都只屬於開始……於是你明白,終有一天,你會只剩一人。


長大以後,你再也學不會撒嬌,再也學不會在人前哭泣。那是向別人示弱的行為,那是博取同情可憐的行為,你是這樣告訴自己的。於是,就再也沒有然後了。


長大以後,面對的那一些挫折,對你而言已經是司空見慣。別人認為最不值得一提的事,卻是傷你最深的那一個,至今依然無法放下、看開。其實你無大礙,你老在想,現在所經歷的一切都沒有當初失去至親更加痛,這點小事,算得了什麼?你被許許多多的人說過你的承受力很強,是的,你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承受的了,什麼事情都可以割捨,你有你媽就夠了,你有她就夠了。


長大以後,你逐漸察覺那些以前覺得很深奧的道理,現在卻能謹記於心,譬如人情世故,譬如相處之道。你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技巧,於是你學會小心翼翼地去拿捏每一段感情,你明白沒有一百分親密的感情,對待每一個人,你都有一套自動的模式,去審視這個人你該如何待他。因為你清楚知道,感情是脆弱的,它隨時隨地可能因你的一句話、一個舉動而支離破碎。


長大以後,才發現,原來這個社會都是外貌協會。他們會自然而然排斥醜陋的生物,捧喝美麗的生物。在你小的時候,你依然可以成為自己與爸媽的公主,當直到你踏入社會後,不得不醒覺,醜陋的生物自是比別人低一等級。


長大以後,許多人都會因為現實放棄原有的夢想。在遇到一些依然堅持懷夢的人,他們就會說你天真,說你沒見過世面,說你沒經歷過波折。似乎是只要放棄了夢想,走向現實的人們,就是歷經滄桑,見慣世面的人。若是這樣,你情願一輩子都是那個不成熟的你。


也許長大以後,你變得和從前不太一樣了,你失去童心,開始顧慮這顧慮那的。但起碼有些事情,是你個人的,而你可以,如果你願意,就一輩子堅持下去吧。許多事情可以是虛假虛無的,但你不能否認自己真實的存在,你要過得真,就要學會為自己而活。



2017年4月12日星期三

四月的雨


四月的雨
溫暖嗎
還好嗎
我想我们遇見時
我还是会站在
某一個  街角
悄悄地  不讓你看見


一個祝福
換來心揪
有一種甜叫心痛
我想我還是不擅長說反話
什麼時候認了苦瓜是甜瓜


霧起了
星星月亮和螢火蟲
不再了
我的目光無法追隨
就在這湖的盡頭


雨  還未停
悠長也悠長

2017年4月11日星期二

鞦韆

最近,你老喜歡到朋友宿舍後方的草場逗留,就算下雨了也賴著不走,你說:下雨可以撐傘,邊撐著傘邊蕩鞦韆,似乎也不錯。難得在這個稱為“大學的地方”還能找回蕩鞦韆的感覺,總是值得回味的。

鞦韆,承載著你的夢,你的理想,當你在蕩時抬頭仰望藍天,一直一直,就彷彿把自己蕩到天上裡,融入天空了。你會發現,天空很遼闊,而在這個時候,你的世界就只有藍天白雲,整片天地都是你的。

和爸爸也一起去過家裡後方草場蕩過鞦韆,那時候不小了,猶記得是中學時候的事,在傍晚時分,那是第一次和爸爸好好坐下來傾心而談。不曉得為什麼,年紀越大,發現埋藏在心裡的話越難說出口,尤其是你愛的人,在他們面前,好似永遠只能裝作若無其事,好似只要你把心裡頭的話說出來,淚水就會決堤。你想,很多時候沉默就是內心的最後一道防線,一個能在別人面前維持“我尚好”的防線。在自己最親的人面前,你連哭泣也不敢了。於是,你只有對著自己哭,對著手機屏幕哭,對著蓮蓬頭哭,甚至,對著夜裡安靜的湖哭泣。

蕩鞦韆,就成了其中一個能夠讓你快樂,讓你快樂地放下一切傷悲的途徑。你告訴過自己,沒關係,就算只有你一個人,也還有你的理想,它是能讓你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你每蕩一下,就離現實越來越遠,你每蕩一下,就離理想越來越近。

但你曾認真地懷疑過,懷疑過自己與周圍的一切事物,“理想有存在過嗎?”你越想要逃脫現實,越想要逆向理想時,是否偶爾也會從中醒悟?

鞦韆啊,它何時能讓你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鞦韆啊,它何時讓你融入天空裡去了?

你把自己蕩得越高,你越逼自己仰視天空,仰視你想要的藍天白雲世界,但當你重心不穩,你摔下來時,你何嘗不覺得痛,何嘗不覺得傷,何嘗不覺得光線暗了,世界暗了,你的周圍天旋地轉?

鞦韆它一直都在,只是經過歲月的沖洗,它老了,長了銹,蕩它時吱吱呀呀的聲音,就是它向你抗議的聲音。它說:孩子呀,我老了,你看,我再也無法將你蕩得高高的,我會破損,我身上長滿銹,一不小心,就會摔痛你了。你也大了,你不適合蕩鞦韆了,其他的小孩子,他們比你更需要。天空太高太遠了,你抵達不了。但你看,你還有好長好長的一段路要走呢,看著自己的路,一步一步走不好嗎?

於是,你變得不快樂,你變得每走一步艱辛困難,你依賴著鞦韆給予你的快樂太久太久了,久得你不再認得如何低頭看看自己的腳,以及這個世界,總得需要一步一步慢慢走。

天真的你呀,總以為懷抱理想就是幸福的,可現實中多少地方有你的理想,你不知道。在面對現實時,你跌過傷過,卻也依然在受傷裡重新鼓起希望,找尋理想。

可當有一天,你發現世界之大,卻無一處可以追尋你的理想時,那時的你就會歇斯底里地,痛哭。



——你把鞦韆蕩得高,那又怎麼樣,你的理想有存在過嗎?那是你的理想,抑或是你的幻想?


解卞之琳《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斷章》


一開始看到這四行詩時,本就沒有想到和愛情關聯,反而一聯想到的是主角與配角之間的關係,你是你人生中的主角,別人都是你生命裡的配角。同樣地,在別人生命中,你也是一名配角,只是重點在於你這個配角在別人心中佔有多大的位置罷了。

第一節中,“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對於你自己來說,“你”是主體,所有的風景,包括橋都只是你人生中的配角,只是一個客體的存在。同樣地對於別人來說,就如“看風景人”,在他的世界裡,他是主體,他在樓上看你,你就和風景一樣同為客體。在他看來,你就只是融入了他人生風景圖的一部分,至於他的風景中如果缺少了你,貌似不會怎麼樣,你的存在也是可有可無。

第二節裡,“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是主體,明月作為一個增加美感的裝飾品,它只是一個客體,增加了你人生中的少許色彩。在別人的世界裡,你卻裝飾了別人的夢,由此可見別人是主體,而你可能和明月一樣,在別人眼中是個用來裝飾夢的裝飾品,多了你,自然會增添一些色彩,少了你,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

2017年3月21日星期二

讀書

不知為何我覺得這問題答得太絕對,我對讀書也逐漸失去興趣呢,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因為基礎不好才會厭學的,當然我不排除我是基礎不好啦= =

不愛讀書有幾個理由,他們認為讀書不快樂,認為讀書沒意義,或者是認為自己努力所付出的沒有回報等等。

不快樂,是壓力,別人施加的,自己施加的,終會導致自己陷入為讀而讀的情況;

沒意義,可能是因為自己對於讀書的認知永遠是大人們感受我們讀書以後可以賺大錢之類的好處,然而我們始終體會不到讀書的意義,或認為不靠讀書也可以賺錢啊,你知道大部分打工族都是讀書人嗎?老闆總是年紀小小就創業的類型,所以你還會深信讀書能賺大錢嗎?

自己所付出的沒有回報,這就是可能他們嘗試過讀,可是讀不進,或者是就算讀了感覺也沒有結果,這個你就別問我怎麼辦了,倒是問你自己,渴望的回報是什麼?漂亮的成績?老師的刮目相待?父母的稱讚?還是什麼?讀書是為自己,如果讀出來是為成績為別人的一個待遇和一句話,那你還是不讀來得好。

其實我還想提醒一下並不是聰明的人、考好成績的人就代表他們愛讀書,很多時候,只要當一個人對讀書產生厭惡感,在上學時經常遲到賴床,就已經是厭學的態度了。

哦還有,經常翹課= =

這種情況在中學應該不常發生,因為制度促使學生想翹課也沒法翹,等到大學就呵呵……

最後,若問到讀書是為了什麼,老套一句讀書當然不是為了賺大錢,要賺錢賣腎賣肝販毒都好賺,合法的話你去創業投資抑或是被包養也不錯。當然也不會告訴你讀書是為了知識,那知識是為了什麼?無極限循環下去我無力論證。讀書啊,對於我來說,就是要快樂。當你發現你學到一件你之前不知道的事情時,你會快樂。當你發現你的思想有小小的躍進時,你會沾沾自喜,當你發現你崇拜的人說的話你逐漸聽得懂時,你會覺得那是值得的,當你發現讀書讓你清楚自己的方向時,你會欣喜。

我這輩子太迷茫了,想要清楚這輩子我都幹了些什麼,所以我讀書。

還有啊,若不喜歡讀書就不讀唄,其實真的無大礙,社會告訴你好成績的人被他人捧上天,考砸的人被他人唾棄。那你得領悟另一個境界,學會自我欣賞,換你去唾棄他人,不和他們一般見識。如此一來,你就能跳脫出這個社會的牢籠,成為你真正想要成為的人了。

2017年3月19日星期日

再見



什麼時候,人也成了一個物品,一個可有可無的物品。

就好似一隻被囚禁的小鳥,只有當牠主人不要牠時,牠才能夠跳脫那小小的牢籠,去尋找外頭更寬闊的世界。

主人今天不要的,是一個在他心中看似不重要的角色,只要扔了牠,他就可以擁有更多更多。

這是對的選擇。

主人說,就算我不要了你,你還是可以再回來看看的。小鳥堅持搖頭,不回來了,因為這個地方不屬於牠。

對主人而言,面對這樣的抉擇他很難過。他捨棄了小鳥,可以得到更好的一切。他失去的,只是一個朋友。

對小鳥而言,就並沒有這麼簡單了。彷彿要把那一直以來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抽走,牠失去的不是牠的朋友,而是對牠而言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人,牠要硬硬把他與自己的生命切割開來。然而小鳥得到的,只是一個可能、好像、貌似、或許……可以從頭站起來的機會。

也好。

2017年3月9日星期四

白費力氣

我這輩子都在很努力很努力地做著一些無謂的事情,但好像都沒辦法改變什麼。何時才要學會放棄?

被人質疑自己的努力與成果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若是被自己質疑呢?我經歷了太多被人質疑能力的事件,對我來說也已經是家常便飯,也很難怪我一直以來對自己不怎麼有自信,很多人說信心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要自己尋找的,但當身邊所有的人都質疑你,唯有你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時,這就不叫自信了。這叫“自戀”或“自我感覺良好”。

就好像以前寫小說,身邊的人都質疑我的能力,我的老師還對我說:一部好小說是要很多經驗去累積的哦。說得白一點,還不是在懷疑我這個小屁孩年級輕輕,什麼大場面都沒見過,寫出來的小說幼稚幼稚的。再來,就是我的朋友,我做什麼事情,他們都會第一時間以一種鄙視的目光盯著我看,當初我寫的小說他們只瞧了幾眼,後來給出的理由是對這種小說沒興趣,儘管他們總喜歡看網絡小說。

有人曾告訴我,這麼在乎別人的眼光幹什麼?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啊!是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並不是像寫寫文章發牢騷這樣,自己寫自己欣賞。有好多事物,努力了這麼久,做出來,就是要向別人證明自己,但證明不到,或者是自己無論多努力都無法辦得到,那麼這些努力還要繼續嗎?

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會告訴自己,至少努力了啊,就算一個人再笨都好,只要努力,就會看到進步,哪怕是龜速的。

呵,現在的我,只覺得這種想法很可笑。

我這幾天一直在糾結,是真的糾結的糾結,你說我是青春期的多愁善感也好。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我在懷疑——懷疑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有什麼用處?做了,會怎麼樣?不做,會怎麼樣?然而我得出來的結果是,我做還是不做結果差不遠,那為什麼我還要白費力氣去幹這麼多?我討好不了別人,更討好不了自己。

我不想要了,不想要去做這一些白費力氣的事情,我感覺自己好差勁,感覺自己付出了一百分的努力,做出來的結果一半都不到,而別人呢?憑天賦、憑才氣、憑天生的聰明伶俐,可以輕鬆地獲得一百分的結果。

辯論再怎麼辯,還是沒有經過大腦就隨口胡說;報告再怎麼找資料、研究、一改再改,竟然比一個以一兩天時間趕出來的報告還要差勁;考試,越考越差。我過於平庸,平庸得連想努力改變的力氣都沒了。有時候真不明白自己做這麼多為了什麼?乖乖的,當個一無所成的人不好嗎?我對自己過分要求,達不到自己標準時,又怪罪自己,我為什麼要這麼折磨自己?

我有自知之明我的智商、知識、能力,所有一切都不比別人好,那我就不要要求這麼多啊!吃飽、睡,這樣的日子不是我一直都憧憬的嗎?我不是想要快樂平凡的日子嗎?每天把趕報告、背書、死背書和辯論的時間抽出來,得空吃一吃,睡一睡,就這樣一生了,不好嗎?

那我還等什麼?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