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星期四

你不會知道一段感情可以走多遠

你不會知道一段感情可以走多遠。就很像有些人你以為你們是彼此在乎的,到後來發現只是一廂情願,抑或是一開始他對你是有在乎的,但直到最後忽然就變了。蝴蝶結有時候你打了個結,也不確定他是不是也在打結,有時候即使打了結,也不保證穩固,它隨時會松脫,或變成死結。

一個人在不在乎你很難看得出。有時候他會口頭上對你說,你是他重視的人,但他的舉止卻一點也看不出他哪裡關心你了。有時即使他關心你,但又過了好一段日子,你們不聯繫,連見面也不說話,忽視你。你就這樣陷入茫然,徘徊在他不定時、忽有忽無的在乎。當然,我們可以說,不要理那種人,但是,如果你真的把那個人視為重要的人以後,豈能說不理就不理呢?

何以這種計算,能夠算出感情?

不是沒人主動,還是有的,但我就像塊大石頭,被人推一下,我才動一下,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動,就只是因為別人推我,我也不好意思不動。

就如這個世界好多東西早已生鏽,一摩擦就會發出難以接受的聲音,不管那個摩擦,是好的,還是壞的。

如果可以,誰也不希望這輩子只有自己一個人,但很像也已經習慣就這樣偷偷地獨自生存,不需要別人發現自己存在。如果別人發現了你,就會覺得不舒服,如果別人忽視你,你又會難受。

我以前會算我有多少朋友,不是因為要算計什麼,事實上也沒什麼可以算的,就只是一個一個數字,當有人待你好時,你就會默默認定他是你朋友,在那個數字加一,當有人待你不好時,你又不知道該不該減一,可能最終還是維持不變。

但到了後來,這個數字開始亂了套,只要有一個人待你不好,你就把這數字乘於零,把一切歸零。其實數字也沒有什麼,它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且容易崩塌。

就好像現在的我還是沒辦法明白,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究竟是用什麼來計算得出。就像有時候我很在乎很在乎一個人,但他卻可以堂而皇之地告訴我,其實我們之間並非那麼熟絡,只是普通朋友,甚至比一般朋友關係還來得冷淡。

何以這種計算,人人都在用,卻唯有我不明白。

就好似愛情和友情,有些人可以容易得出結論,喜歡的人重要多於一切,失去了那個人,你的人生就沒了意義;有些人卻說,朋友才是這輩子如同手足的存在,而愛情只是虛擬的想像。

何以那種計算,人人都在用,卻唯有我不明白。

愛情憑何勝於友情,友情又憑何勝於愛情,如果一種感情已經在你心裡根深蒂固,你就會去重視和在乎,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獨立的個體,和我創造的回憶從來不曾重疊,關係從來無相似可言,無相似亦無法比較,又何以分出層度輕重,誰和誰關係較好,又和誰關係較淡?

有人對我說,他和某人的關係要好,是因為他們彼此都當著面哭過,所以要好。那我想,我是最悲慘的,只因我從未當著誰的面哭過,也無人當著我的面哭過。

與其說要好,為何不解釋成一種虛擬的浪漫?

人總會有太多自我想像的美好,並時時刻刻期待那種想像中的美好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一些東西不符合他們的想像,他們就會否定,他們就會脫口而出,告訴你,其實我們不是很熟絡,理由可能是因為他沒哭過給你看,抑或者他會說,其實我的人生最重要的人是他,沒有了他,就沒有了意義。所以,算來算去你在別人眼中也只是虛無。

最致使我無從釋懷的是人類那看似真摯的情感,究竟是真的真摯,還是一碰就垮?

以前,我會覺得兩個人陌生,是件可怕的事。而現在,兩個人熟悉,也是件可怕的事。

好像已經再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去衡量究竟誰是熟悉的人,誰是陌生的人了。

那些曾經我以為不是很有交集的人,在一次聊天後猛然發現,原來他對我有過關注,哪怕這關注對他而言微不足道,但已成了我的愧疚,只因為我不曾在乎他。

那些曾經我以為我們很熟絡,即使不是要好的死去活來,也肯為彼此敞開心扉的人,他們隨時都可以蹦出一句話,說我們不怎麼熟絡,又或者在你悲傷至極時,只懂得和你聊那些他和另外一個人的事。

一個人好不好,只有在彼此沉默時,你會不會覺得尷尬,會不會覺得冷清從而體現出來。

這個世界,有誰真正了解誰?我們都對彼此太過陌生,然而陌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即使你陌生,我也願意視你為重要的人,而你用你的所謂算計杜絕了我們的友情,因為你眼中無我,也就永遠不會在乎我的感受。

2017年9月26日星期二

說說話

這個假期
忽然希望好多人
能同我說說話
但又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就只是想說說話

很像磨損的友誼
如果不聯繫
一天
兩天三天
它就真的會
一輩子破裂了

我忽然好想找個人
陪我說說話
又不是很願意去花心思
理解一些我不懂的名詞
和花心思去理解一個人

我不知道
又很懶惰想
我該主動找誰說說話
還是其實大家也懶得
和彼此說說話。

2017年9月14日星期四

抬頭

有些人,只要一抬頭就能看見星星。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會看見很美的星空,因為他不曾抬頭。有些人,不管抬頭多少次,看到的始終是黑暗,因為他一廂情願地以為,只要抬頭,星星就一直都在。但它們都不再了。

2017年9月6日星期三

華文教育阻止國民團結?這是教育課題,是政治課題,亦是種族課題

馬來西亞存在多元流文化,三大種族各自有自己的語言,不同的宗教、語言、文化和習俗。在教育方面,我國同時擁有華小、淡小和國小,形成三元流教育。華文教育一直是華人民族所關注的焦點,從1819年於檳城建立的五福書院為最早的華文學校,到如今,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已有190年的歷史。但華文教育在獨立前後,一直危機重重。從英殖民政府至巫統所提出的華教破壞國民團結等言論,企圖消滅華校(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簡況,20091)。

單元流教育更是為近二十年來在馬來西亞掀起的概念,單元既是主張以單一共同語文(即作為國語的馬來文)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學媒介;多元則強調「共同課程、多種源流」,主張不同源流用各自不同的語文(即各民族的母語)作為教學媒介。單元流教育由巫統為首要發起人,打著為促進民族團結的口碑,認為我國應該實施統一學校概念,以達到國民之間能夠得到交流從而得以團結。華教一直以來都被華社視為傳承中華文化的根,並把華小視為最後的堡壘。因此,只要一提及華教課題,華社都會十分敏感,起身維護華教,並把其當成民族的尊嚴與文化的存在。

這二十年來,華教與單元流教育的課題逐漸升溫,根據這一些論調,首先必須意識到幾個重要事項:第一,華文教育在華社有著多重要的地位?其二,巫統與華社雙方是如何看待單元流教育?其三,國民之間不團結是否會因為推行單元流教育而得以解決?此等問題皆有待商榷。

華文教育的議題,從獨立前到獨立後,至今依然爭論不休。華教是否會破壞國民團結,首先需要注意的不僅是單一方面的論述,而是縱觀各方人士的評論與想法,不論是支持單元流教育的人士,抑或是不支持的人士,我們都需要持於一樣的態度收集及了解。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不管是贊成者抑或是反對者,他們大多數之人僅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為自己有利的一方辯護,極少有真正好好談論者。支持單元流教育,自然會告訴你華教如何成為國民團結的絆腳石,其一是華小導致華族自成一國,永遠活在自己世界中,再者是獨中制度與國家規定不符,後是出現三元流教育將導致思想教育不一致,從而無法促成國民團結等言論。反對單元流教育者,幾乎是華社人士,並且會提出種種駁論:從華小的貢獻、培育不少精英人才,到憲法上規定不可磨滅民族文化、讓民族自由選擇,再質疑單元流教育無法促成國民團結,最後提出國民無法團結的真正根源是政策的不公。

縱觀之下,似乎各說各有理,然而,他們的論調也僅僅是在各說各話。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華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誠然每一件事物都無百分百完美,也必須坦然接受華教的短處,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會導致國民之間的隔閡。試問一位從小在華小、獨中就讀的華社人士,有多少機會可以和其他民族溝通相處?有多少機會可了解及尊重他人在文化習俗上的不同?而華社必須做的,並不僅僅是凸顯華教的優點以及推出其他導致國民不團結的理由,而是在長處與短處的相互比較下,以論證華教的優點是遠遠蓋過其短處,因此華教不能被關閉。否則,也只是在片面論證而已。

我們無法忽視,甚至認同,華教並不是導致國民不團結的真正根源。我們甚至認為,在整個馬來西亞大背景下,單單說華小、淡小與國小所形成的三元流教育造成國民無法團結實屬表面與膚淺的想法。從收集而來的報導與評論論調中,不難發現華社對於華教是極其重視,甚至是有種「自我保護」的心態,從以上一篇報導批評支持單元流教育的華人,就可看出其想法,似乎是站在華社就必須為華教發聲的立場上,否則就會成為「華社的歷史罪人」。華社在批評巫統種族主義,只為巫族打算並打壓其他族群的同時,其實本身亦是犯著同一毛病:華社也往往只為自己族群著想。但這是否就代表,華社有錯?表面上看來是,可是一旦回歸到馬來西亞的大背景下,我們是否應該更深入探討為何華人會有著如此「自我保護」的心態呢?

政策與制度的不公平,華人在政治地位上式微,一直以來接連受到抨擊,會促使華族對其他族群存在成見。更何況,在馬來西亞地位的不平等,政治訴求的不同,就會自然而然導致國民之間無法團結一致。華社會如此重視華教,也是因為華社把華教緊緊聯繫在一起,從獨立前抱著各自的文化與教育一起爭取獨立,華教就難以不被代表華社的地位與權利。華文教育經歷的種種,從私塾到新式學堂,再到今日所有的華小和獨中,都經歷了非常大的考驗方能使華教保存至今。華社對華教的重視,其實真正在乎的不僅僅是華文教育所擁有的中華文化、教育機制,更多的是對中華族群的認同,華人不願意華教被磨滅,只因不想讓自己身為華人的身份終只被「馬來西亞人」概括。正如如今的我們會自稱自己是馬來西亞華人抑或華人,僅有少數部分人士不會在乎「華人」這一字眼,只稱自己是馬來西亞人。


與其討論華教今天是否妨礙國民團結,我們認為不應該,因為華教不是,至少不全然是妨礙團結的真正原因。是否想過,為何印度人不會如此強烈反對單元流政策,而在整理的報章中總是華社的反對聲浪最強烈?華人如此強烈的民族意識,從英殖民時期就一直抗爭的華教——在華社心目中有著如此重要地位的華教,一旦有少許的權益被剝削,就會引起整個華社的波動與不滿,並且會拼勁全力維護它,要求所有華社人士一同站起來為它發聲。從報章的論調中會發現,其實就算華社認為華教會造成民族的隔閡,也堅決會支持多元流。華人不是一小部分的群體,不能如其他國家一樣強行實施同化政策,文化與價值觀的衝擊過大,是無法讓如此有強烈民族意識的華人同意單元流政策的。若強行推出單元流教育,關閉華教,只會引起華社的反對聲浪,甚至是強烈抗議,以至於國民之間更無法團結。如何才能促使國民團結,這是一直以來都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即使是同樣民族與文化習俗的國家也會因為其他原因(政治問題)而造成分裂,例如中國與台灣,更何況是擁有不同文化、不同習俗、不同宗教、不同價值觀、不同地位、不同政治訴求,以及強烈的民族意識的馬來西亞人,怎會是關閉華教實行單元流就能解決的問題呢?


延伸閱讀:
一、中文參考文獻
〈駁斥慕尤丁政治陰謀論指責 董總指藍圖三部曲消滅華小〉《當今大馬》(2012)201771日閱自[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215288]
〈董總抨迦瑪鼓吹單一源流教育 直區馬青福聯青再批侮辱華教〉《當今大馬》(2010)201771日閱自[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143808]
〈多源流教育阻礙團結副揆籲重思教育制度〉《Media Lyrics(2017) 201771日閱自[http://www.medialyrics.com/--PJdNFVKheq8]
教總,〈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簡況〉,《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09年,頁1
老人家(2009),《又是那套「單一源流」老調》,201771日閱自[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18231]
廖珮雯(2016),《華教被恩庇政治馴化? 》,201771日閱自[https://m.malaysiakini.com/columns/366304]
Ooi Tze Howe(2013),《馬來西亞國家發展道路吊詭之處》,201771日閱自[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222640]
孫和聲(2016),《反思六十年來的建國方針》,201775日閱自[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365355]
〈巫統領袖煽動言論不絕 黃田志斥未顧人民感受〉《星洲日報》(2014)201771日閱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1009128]
蕭彤(2010),《單元教育→全民團結》,201772日閱自[http://www.dongzong.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98:2010-02-10&catid=94:2010-&Itemid=6]
許海明(2010),《言論誤導挑種族情緒迦瑪須向華社道歉》,201771日閱自[http://www.dongzong.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612:2010-09-29-&catid=94:2010-&Itemid=6]
〈有助團結親善 邱家金支持单一源流學校〉《星洲日報》(2010)201771日閱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1486273]
張盛聞(2014),《不要再消费多元流学校》,201775日閱自[http://www.malaysiakini.com/bulletin/271279]

二、其他語文參考文獻
Anne Muhammad (2017) ,《PERKASA nak saman negara jika UEC diterima, 2017729日閱自[https://www.malaysiakini.com.libezp.utar.edu.my/news/377726]
Annuar speaks up for UEC〉《The Star(2017)2017729日閱自 [http://www.thestar.com.my/news/nation/2017/03/16/annuar-speaks-up-for-uec-evaluate-exam-by-content-and-quality-says-ketereh-mp/]
Koh Jun Lin2014)《Religious schools for all, but SRJKC dangerous[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279610]
Koh Jun Lin2016) ,《GPMS says 'no' to UEC recognition in front of Najib, 2017729日閱自[ 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364331]
Ku Seman Ku Hussain(2014),《‘Memalaysiakan' semangat system pendidikan SJKC》,201775日閱自[http://www.utusan.com.my/rencana/memalaysiakan-semangat-sistem-pendidikan-sjkc-1.16787]
Muhamad Aimy Ahmad2017),《Sekolah rendah tapak menyemai perpaduan kaum》,201775日閱自[http://www.utusan.com.my/mobile/berita/nasional/sekolah-rendah-tapak-menyemai-perpaduan-kaum-1.480663]
Perpaduan kaum hanya retorik〉《Utusan Online(2009)201775日閱自[http://ww1.utusan.com.my/utusan/info.asp?y=2009&dt=0906&pub=Utusan_Malaysia&sec=Rencana&pg=re_05.htm]
Sekolah Satu Aliran Boleh Kukuh Perpaduan〉《Mstar》(20132017730日閱自[http://www.mstar.com.my/berita/berita-semasa/2013/05/13/sekolah-satu-aliran-boleh-kukuh-perpaduan--ahli-akademik/]
Tiada bukti SK jamin perpaduan juga〉《Malaysia Kini(2014)2017729日閱自[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254639 ]

繼續多元流教育,或是改推單元流教育——談國民團結與民族意識的關係

[提問:多元流教育是什麼?馬來西亞是否應該繼續多元流教育?]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流的國家,包涵多元文化,三大種族各有不同的宗教、語言和文化習俗。多元流教育是指多種語言為學校的媒介語,同時擁有華小、淡小和國小的馬來西亞形成了三元流教育。華小即是以華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小學,集中大部分的華生,淡小是以淡米爾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以及國小則是以馬來語為媒介語。

近年來,多元流教育學校開始受到質疑,副首相拿督斯裡阿莫扎希新上任時期,就指出我國的多元流小學教育制度,讓我國各族學生缺乏機會共同相處、跨文化交流,進而無法形成國民意識。唯有重新探討教育政策,綜合各個元流小學,方能促進國民團結。換而言之,即是多元流教育(尤其為華文教育)是妨礙國民團結的原因。此後,單元流教育便被提出以取代多元流教育,關閉華小和淡小,實施統一教學媒介語的教學制度,改用英文或國文為單一教學媒介語。

然而,若今日要探討馬來西亞是否應該持續多元流教育,走著與其他國家都不一樣的教育路線,我認為應該把探討核心放在多元流教育所帶來的影響;若停止了多元流教育,潛台詞就是要施行與多元流教育相反的單元流教育方式,這一政策又是否能解決當下最首要的問題——民族之間的隔閡?

在探討此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清楚明白馬來西亞的大背景,更是需要懂得多元流教育是從何時源生,事實上,在馬來亞未獨立之前,華人的第一間私塾——五福書院就已經在檳城開辦。在英殖民時期,多元流教育就已然存在,當時同時擁有英政府開辦的英校,民間的私立學校,華人早期的方言學校,以及馬來學校與淡米爾學校。每個種族都視自己的學校為重要角色,尤其是華人,更是把華校視為華人社會的基礎,華人向來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因此在獨立前儘管英政府想方設法打擊華校,如1920年推出的<學校註冊法令>管控華文教育,華社依然堅強地保住華文教育的地位,共同抗爭。可見,多元流教育是以往一直延續而來的制度,擁有一定深厚的基礎,若要推翻可不是一時間辦到的事情。

其二,談及多元流教育對各種族的影響,無可否認的是多元流教育確實存在缺陷,譬如生長在華文教育體系下的華生,他們缺乏與友族之間的溝通,促使其進入到社會後也僅僅只需同為華族的人來往,而甚少與其他友族同胞溝通交流。自幼生長在華族群體的孩子,碰上其他種族往往顯得疏遠,其一原因是整個華社群體塑造下來的風氣,導致華社自身的種族意識過於強烈,再者是因為極少接觸友族同胞,對其缺乏了解而產生種種的刻板印象。即使有華人對友族同胞的接納度較寬,然而也僅是少數部分。

以實際例子來說,就讀國小的華人與就讀華小的華人二者存在迴然不同的觀念,前者自幼融入國小,與馬來族群接觸甚多,並無受到華文教育的熏陶,自然對種族意識與學習華語的意識不強烈,而後者則會擁有較強的種族意識,對於捍衛華文教育也是使勁全力。單從近來報章的輿論來看,不少國小畢業的華人支持單元流教育,而華校畢業生大多起身捍衛華文教育。早前馬大歷史系教授丘家金早期支持單元流教育而被華社謾罵為「矮化華族自尊」的人。故此,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多元流教育會造成民族間的隔閡,以及或多或加強各方民族的意識,是個需要認真看待的問題。

然而,我們並不能忽視若執行單元流教育政策,將會帶來什麼影響。我們都知道,種族課題至今仍然為馬來西亞的敏感課題,華社人士對華文教育的重視更是不能小看的。相比起印裔,華裔對本身的民族意識顯得最為強烈,報章上吵得最熱烈的種族課題,往往少不了華社的參與。今日反多元流教育課題,單單以「華小危險論」,指其造成封閉式的空間破壞種族團結,便引發不少華社人士起身維護華小,謾罵巫統以其為政治手段,企圖消滅華小打擊華社,藉此達成自己的目的。先不論此說法是否真實,單單是華社對華文教育議題的轟動就已經證實華社是不可能輕易放棄華文教育而支持實行單元流教育的。

華文教育並不僅僅是教育體系的一種,而是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傳承中華文化的根,並把華小視為最後的保壘。華社人士注重華文教育,華教是關係華人的民族尊嚴與文化地位。若實行單元流教育政策,華人再無一個特殊位置能證明其中華民族的身份,身份與地位的式微是華人最不想要的。擁有如此強烈種族意識的華社,面對放棄單元流教育,只會引起連綿不斷的反對聲浪,以致國民之間更加無法團結。

最後,回到問題本身,是否應該繼續多元流教育,是否應該與其他國家教育機制不同而加劇民族間的隔閡,我認為此問題是應該繼續多元流教育,然而也須找個更好的解決方案,推出更恰當的教育政策,而不是消滅華小和淡小,改推單元流教育。畢竟我們終須把一切問題納入馬來西亞這個大背景作為考量,我們無法拿別的國家為例與馬來西亞作為比較,認為馬來西亞是特殊擁有多元流教育政策的國家,就應該更改政策。然而,也因為馬來西亞的特殊背景,三大種族一同爭取獨立的過程中,多元流教育早已形成。華族和印族並非佔有少數部分,民族之間的隔閡也並非一日就能解決的問題。多元流教育確實是造成民族隔閡的其中之一原因,但其他原因我們也必須同樣重視。面對華人政治地位逐漸式微,巫統勢力逐漸擴大;土著特權問題;馬來西亞地位不平等;513事件後為提升馬來人經濟地位的<新經濟政策>,這一些都促使華人激起「自我保護」的心態,一旦感覺華族的權利受到剝削,便起身維護。華人民族的意識強烈,與其他種族政治訴求上的不同,亦是導致民族隔閡的原因。這一些種種原因,我們更加需要重視,而不是打著單元流促進國民團結的口號,而把其他原因也一併掩蓋了。

2017年9月1日星期五

你對我說,人本來就是一座孤島

你對我說,人本來就是一座孤島,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你總不能妄想別人能了解你吧?是啊,你說得都對,是以前的我應該意識到的,我意識到,只是還是有所妄想。

你彷彿給了我力氣,繼續敗壞下去。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但也沒有回去的餘地,畢竟這好像也沒得選。我最近脾氣火爆,對待所有人都有話直說,有不爽直指,不是因為我性格變了,而是因為我已經不會再忍著自己衝動的心,我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不會再去因為怕傷害一段感情,而選擇憋著不說,因為我不會再去理所當然地珍惜一段感情了,不珍惜,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好辦了,就任其破滅,任其敗壞,任其消亡。

患上嗜睡症後

患上嗜睡症候
我再也不懂
以前怎麼把晝夜分得明
好像月亮
也不只有晚上看得見
會做好多夢
夢中有自己執著的事情
一直問自己
我怎麼這麼糟糕
夢中有我想在白晝做的事情
卻在這時睡了
好多個迷迷糊糊間
發現醒來已經是晚上
夢中有我想念的人
但他們不在現實
我嘲笑自己
原來在夢裡也會想念人。

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

好像不重要

明天考試也好
我想睡
就這樣睡一整天
考試當了怎麼辦
就這麼辦吧
做過的一些事
有人訝異
和一堆質疑
你為什麼這麼做
不為什麼
好像也沒那麼重要

我不需要人教
我也懂
只是懂得不多
我不需要知道
什麼叫做愛情
我不需要理解
你和我是不是一樣的
怎麼說得好像
這個世界
一加一就真的會等於二

有些事做過了
才來後悔
又很像沒什麼好後悔
做又怎麼樣
不做又怎麼樣
我把自己推到了
死的懸崖
快死了嗎
好像又還沒有

2017年8月25日星期五

想要快樂都沒力氣


好像也有挺長一段時間了,沒去和你們聯絡,更貼切一點的說法是“建立關係”。告訴我,如果建立關係是一件累人的事,那我還要做嗎?我不想做了。雖然我承認,和朋友在一起我很開心,但這種開心是需要維持的,而維持是十分累人的。

我並不是奇怪的人,亦不是在說奇怪的話,我只能承認自己小氣,或是敏感,好多個自己閒暇亂逛的夜晚,我不停地問自己:我在乎誰?誰在乎我?這種在乎,是不是很容易被取代?是不是只要有一天我脫離了人群,不再了,你們連找都不找,問都不問,甚至自動的把我從記憶裡移除,彷彿我不曾存在過。

原因是什麼,我也忘記了。被忽略或過得無存在感也是一件家常便飯的事,反正我早已習慣,我也並不是那麼在乎那所謂在眾人面前的存在感,你可以當我沒到,或者當我是烏煙瘴氣,這種日子在我中學時期幾千日我也同樣度過。畢業典禮當天同老師拍的最後一張合照可以無我,同學聚會可以無我,任何發臉書狀態照片感言提及中學時期可以無我,我可以就這樣自甘消失,我無所謂。

而現在,現在嘛,也是如此,我也可以自甘消失。朋友說我不成熟,她說我怎麼就為了這點小事,就這點小事,氣得彷彿我這世界已經沒有朋友了。她問我不是曾經說過對於朋友的事都看得很開嗎?怎麼會因為別人不在乎而氣了將近二十天?是啊,二十天。但別說二十天,往後的日子,也會如此。我不會再去融入那一幫人。

當我幼稚好了,我可以任你們批評指點。你知道嗎?不同的是,我其實並不是最生氣存在感缺失的事,這麼多年我也是這麼過來的,即使免不了難過,卻也習以為常了。最要害的是,我感覺自己狠狠地摑了自己好多巴掌,一巴又一巴,這一次也終於摑醒我了。

請允許我的自尊,在一次把我放在至高的位置。我無法容忍,在我最需要關懷的時候,我跑去關懷他人,卻換來你們的敷衍,而你們,彷彿我不曾存在這樣,一同娛樂,不亦樂乎。好諷刺好諷刺。我笑我自己,行了吧。我幼稚不成熟,行了吧。我犯賤我活該,行了吧。

什麼重要的人?什麼在乎的朋友?什麼位置的朋友,都是可以被取代的。我也無需那麼特意去關懷你們,只因為你們可以生活得更好,在無我的時候。我的在乎是多餘的。僅此而已。我不是因為一件事而氣,而是因為一個群體的態度,而覺得心灰意冷,知道嗎?最可笑的莫過於你假想得太多,理想化你的那一群朋友,你過於注重那所謂的友情,直到最後換來丟臉與尷尬,以及那散落一地再也無法找全的感情。

回憶總是美好的,然而我在想起你們時,總是諷刺地告訴自己,也許你們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共同創造美好時光的人。

即使我幼稚,我小氣,即使我們關係疏遠,我也不願再回到當初那個理想化的傻子,不願再一次狠狠摑自己的臉。

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

金寶

你不需要特意去記,但你會自然記得,金寶這個地方,一草一木,以及這裡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次相處。

我在等夕陽,但我知道今天不會有


我總是會看見陌生人哭泣,在西湖邊或在公園。


我總是會看見一些人笑著,很勉強很勉強地笑著,但我沒有說破。


我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麼,是自己一個人靜下來,或是需要有人的陪伴。即使是陌生人也好,我總會想要關心。我心情不好時,總想自己一個人,卻自私地希望別人在心情不好時,我能幫得上忙。


我明知道一些事情是不可做的,卻還是要做。


我明知道一些事情做出來是徒勞無功的。


我在等夕陽,但我知道今天不會有夕陽的出現。


我是不是,總是做著很可笑的事情呢?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烏龜

去圖書館時發現別人書包吊著一隻龜,忍不住把玩了好久。我喜歡捏扁它的頭,然後又捏圓它。
我先前也有一隻一模一樣的烏龜,只可惜不見了。
不見了,就再也找不著了。

終歸我還是不夠成熟


我不像阿hin,一失戀就有一大幫兄弟坐在籃球場一起喝酒。我心情不好時,貌似沒人幫得上忙,也沒人願意幫忙。

我並不是那麼想特意抽離人群,只是一旦不經意地被抽離,就會反感融入。

有人說我怎麼這麼可憐,我有時也這麼覺得,有時覺得人不可能辦到完全不可憐。只是可能,我的可憐太明顯了,太容易被大家發現,也太容易被大家忽視。

好似一個人可憐久了,倒也不是什麼新奇事。就像今天有一個人一臉震驚地告訴你,原來非洲每三至四秒就會有人餓死,你自然也會不以為然。

我心情不好時,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呆著。因為我每次都會因為覺得自己孤單狼狽而心情不好,而心情不好又一個人暗自傷悲更讓我覺得孤單狼狽。

但可能我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吧。

找來了朋友,也不一定他能幫到你什麼。我從來都是靠自己解決問題,從來不會將自己脆弱的一面展露出來。

那麼,找來了朋友,嘻嘻哈哈好一陣子,回去還是會暗自神傷。

我最近時常在嘲笑自己。

想想覺得自己真可笑。

有一段時期我曾經以為我已經懂了很多人情世故,至少我不會像別人處理感情事那麼拖泥帶水,我乾脆利落,人待我好,我即待人好。

有一段時期我仔細回想究竟我有多少待我很好,而我又不能辜負他們的朋友。

有一段時期我統計出了,至少我有十二個,貌似不錯,我在乎我重要的人。

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我假想得太多,也太多一廂情願。

我妄想那些我在乎的朋友,我認為重要的人,都同我一樣。

諷刺的是,我不懂你,你不懂我,沒有誰真正懂得誰。

我和我自己心靈的交流都難免過於貧乏,更別說我和其他人,談什麼心,聊什麼心事,全是虛的。

這世界上,你連你媽你爸都不能開門見山,你最騙不了的人,只有你自己。

我只是覺得諷刺,前些日子的我,有那種想法的我,太過理想了。

我固然還是在乎朋友的。固然還會有我認為重要的人要我去在乎。我也固然懂得有些人在乎我,關心我,從我這個星期生病來來回回看了兩次醫生,煮給我吃,關心我,叫我戒口,給了我一大堆蜜糖、陳皮、一百號、咳嗽藥水……

我不是機器人,自然會懂得哪些朋友對我真正的好,哪些朋友對我只是客套話。

我不能自私地要朋友懂我、理解我,因為我自己也不懂他們,也不理解他們。

可有時候,未免太過淡薄了。

只要我不說話,或者是憑空消失幾天,你們就會忘了我存在。

整個世界,都沒有我這個人了。

還是那一句,我並不是這麼想抽離人群。

只是,被抽離了。

我就反感融入。

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老朋友

雖然在別人眼裡我好似很多事情都看得很開
就好像朋友
有些人失去了朋友
會傷心難過好一陣子
我總會告訴他們
朋友本來就不能伴你一輩子
不管是誰
都沒人能伴你一輩子吧
所以要學會接受
擁抱與失去
從來都是家常便飯
我時常也會這樣
有認識新朋友
自然也有舊朋友漸漸疏遠你
你不能假設生活圈子不一樣
還硬硬要和一個朋友保持時常聯繫
順其自然就好
但是
這也不代表我對朋友絲毫不保留感情
不管是過去的
還是現在的
我自然是個懷舊的人
即使那些漸漸和我不再親密的老朋友
我們很少聯繫
甚至不再聯繫
但我也不會忘記
人嘛
有時說得瀟灑
不代表自己真的就辦得到
毫不在乎
當初
即使是瑋琪退學
我和她相識不久
但我還是會想起她
想起我有過這麼一個特別的朋友
如今
我有一個自小學就認識的朋友要去吉隆坡讀書了
自然也會惋惜
我還記得我們第一次相識的樣子
那時我們四年級上著生活技能的課
我們同一組
還有好多
我們不同中學卻還是想盡辦法聯繫彼此
寫信
叫別人當郵差幫我們傳信
還有啊
我發現我認識的朋友要好都有個理由
那就是你們都會唧唧咋咋和我說個不停
好似有很多話
就算彼此沉默
也不會尷尬
朋友
不就是這樣嘛
何必要擔心以後少了聯繫
就會變得陌生
我們有的是記憶
別的我不說
但我與朋友的記憶
從來都是最強的
我會記得
我們何時認識
何時變得要好
一起做過什麼
傻逼的事情。

有人哭,有人笑


我們三個人
有人笑了
有人哭了
哭的人是他
笑的人是我


他好似
哭得好傷心
你跑去問他
你還好嗎
你沒跑來問我
因為我笑了
我好似
笑得好開心
所以你沒問我
莫名其妙
你要怎麼問我
問我笑得好不好
什麼事這麼好笑


若你問我
我一定會答
還好還好
我不會答
不好不好
好可惜
你都沒來問我
笑得好不好
笑得累不累

不會告訴你不好
不會告訴你累
笑的人
怎麼可能會不好
怎麼可能會累呢


哈哈
我又笑了
你都沒來問我
我又怎麼回答呢

2017年8月13日星期日

無言


我以無言填滿我的塗鴉牆
以無言填滿我的人生
我的所有


那些話
不需要說
你不懂
不會想要懂
你也
不必要知道
我是不是存在過
這與我是否說過話沒關係
我說過
你會忘了我的話
我不說
你會忘了我存在
沒關係
真的沒關係
就這樣
任我無言吧


你知道嗎
你還在聽嗎
如果這輩子
說話只為了你聽
你聾了
就讓我也啞了吧

2017年8月11日星期五

送君



星月應恆在

花草永不移

楊柳為君別

夜寒人心寒

我欲尋風向

覓得一草塚

草塚已崩盡

影亦漸行遠

2017年8月1日星期二

我的錯

什麼事情都是我的錯,什麼事情都需要我來反省,報告不足夠分給大家,是我態度的問題,是我不夠誠懇,只忙著備賽,沒和你們溝通好報告需要印多一點,是我的錯,我完全不懂你們印了多少份,到最後連我自己在外印的報告也拿給別人看了都是我的錯,是我的求學態度不好,我應該好好反省,反省下一次不應該為了省錢少印幾分報告,這種求學態度很有問題真的很有問題,沒有錢你窮你家事,就算你把報告放在了網絡上人家傲嬌不看電子版的你不印給他們你求學態度很有問題真的需要好好自我反省,下次何必這麼麻煩發個電子檔,就乾脆印多一點,誰讓你省誰讓你計較那幾塊錢,你求學態度有問題,你省的話就不應該來拉曼不應該來中文系不應該拿工具書,你的求學態度很有問題,你比那些上網抄襲百度百科的人更無恥,你比那些不認真做報告隨意敷衍的人更無恥,不管你有多認真多在乎這份報告,不管你多用心,你不多印幾份報告,你求學態度很有問題你應該反省!

最後,我還是只能說,我不認為我求學態度有問題,你可以說我笨說我資質不好說我能力差,我都承認了,但笨資質不好能力差有罪嗎?這世界上只給聰明的人活嗎?

現代漢語永遠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辯論總是一團糟,我真的沒有態度不好,但又能怎麼樣呢?為什麼你們不相信,一直說是態度不好要改進。總是被人鄙視被人看不起,做人還能再失敗一點嗎?

為什麼聰明的人是可以嘲笑無知的人,如果那個無知的人是已經用盡全力去學了?

2017年7月26日星期三

怪我不夠認識自己

今夜風涼,有星,星雖不多,但觀望整學期以來,今天還是相對多的。零零碎碎,也有填滿半邊天。星其實不需要多,多會使人驚嘆,但少也沒關係,至少有一兩顆永久常在,讓這夜看起來沒那麼陰鬱,就足夠了。

我對星的要求其實也沒很苛刻的。有得看,就開心了。只是這學期實在太忙,就連看日落的機會也沒了。是啊,每一學期我都會自稱自己忙,彷彿越來越忙,但也不知自己為的是什麼?好像在這裡呆得越久,我就越對自己茫然。好多事情,都隨著時間的演變,變得越來越不快樂。謂我何求?我也不懂我何求。

有人問我,覺得認識別人比較難,還是認識自己比較難?那時我的回答是認識別人,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來就很困難,你願意敞開心扉對別人說話,別人也未必如此待你,而面對自己,你可以和自己溝通,自言自語也沒關係,相對來說,你還是可以懂得自己比較多的。

但現在的我又覺得,認識自己和認識別人,哪來何者相對容易之說?

認識別人,難啊,尤其是你在乎人可別人不在乎你,你就沒什麼資格沒什麼身份去關心別人了,更別說是了解他,他不讓你了解,天曉得你該怎麼去認識?

認識自己,難啊,你永遠猜不透自己的想法是什麼,好似天天在變,好似你的大腦和你的心是分裂的。對自己許下的承諾,一個也沒辦法兌現,總是在迷茫當中,不曉得自己該怎麼走下去,找不到理由給自己,找不到堅持下去的理由。所有哄自己的話語,明明說好的放下,卻還是執著。說好不在乎了,最後還是在乎。還說什麼要好好愛自己,待自己好,不但做不到,終還是折磨了自己。